据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已有超过1亿的民众背负着债务。若以平均每人负债10万元来估算,这庞大的数字将高达惊人的10万亿。
当负债变得难以承受时,可能会成为阻碍个人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因素。
上面也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
旨在规范银行和第三方的催收行为,保护那些有还款意愿但暂时陷入困境的负债人,避免对负债人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压力和经济损失。
01
《个人信息保护法》
法律明确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更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公开这些信息。
特定情况:只有在取得个人明确同意的情况下,处理者才能对个人信息进行处理。
02
《商业银行信用卡监督管理办法》
在特殊情况下,确认信用卡欠款金额超出持卡人还款能力、且持卡人仍有还款意愿的,发卡银行可以与持卡人平等协商,达成个性化分期还款协议。
个性化分期还款协议的最长期限不得超过5年。
03
《互联网金融逾期债务催收自律公约》
避免骚扰无关人员
在进行催收工作时,催收人员应严格遵守第十三条所规定的原则,即不得骚扰与债务无关的人员。
明确身份与资料出示
根据第十五条,催收人员在开展工作时,应第一时间明确表明所代表机构的名称,并在现场催收时主动出示相关证件及借款资料。
文明礼貌的沟通方式
第十六条要求催收人员在与债务人沟通时,应使用文明礼貌的用语,不得采用恐吓、威胁、辱骂以及违反公序良俗的语言或行为胁迫债务人。
保护债务人隐私及信息安全
第十八条明确规定,催收人员不得向债务人外的其他人员透露债务人负债、逾期、违约等个人信息,除非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同时,催收人员也不得使用其他渠道或方式收取债务人及相关当事人的还款,更不得以催收名义非法收取额外费用。
04
《民法典》
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犯他人的隐私权。
05
《刑法》
有下列情形之一,催收高利放贷等产生的非法债务,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使用暴力、胁迫方法的;
限制他人人身自由或者侵入他人住宅的;
恐吓、跟踪、骚扰他人的。
如果遇到不合理的催收或发现个人信息被泄露,注意保留好相关证据(如录音,对方单位名称,催收人员姓名,工号、贷款合同等等),方便后续通过相关渠道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