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霜降。好象每一年都过得这样匆忙,一个节气接一个节气,似乎还没有来得及去感受每个节气,下一个节气又来了。
一、霜降的由来
霜降是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顾名思义,霜降就是霜开始出现的节气。每年的十月中下旬,我国中部地带的气温开始在夜间低于0°C。在温度的作用下,水汽开始凝结成白色的晶体,覆盖在地面和植被上。这白色的晶体就是霜。霜降前后,我国的西南地区就进入少雨期,而西北、东北地区就进入了初冬天气。“霜降”就意味着天气逐渐变冷,露水凝结成霜。
“节气”是一种根据农历推算四季气候的单位。一年共有“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15天左右。我国又将5天称为“一候”,“三候”为一个节气。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将每个节气的“三候”根据当时的气候特征和一些特殊现象又分别起了名字,用来简洁明了地表示当时的天气等特点。古代人是这样描写霜降三候的: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蜇虫咸俯。大体意思是:霜降开始后的前五天豺狼开始捕获猎物,并将捕获的猎物一一陈列再食用,用人类的视角看,就像是在“祭兽”——以兽而祭天报本也,方铺而祭秋金之义。霜降开始的第六天起大地上的树叶枯黄掉落;霜降的第十天起蜇虫也全在洞中不动不食,垂下头来进入冬眠状态。
二、霜降的习俗
霜降各地都有不同的习俗。
在泉州霜降要吃柿子,老一辈人的的说法是:霜降吃丁柿,不会流鼻涕。据说这个习俗来自于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朱元璋幼年家中贫寒,经常四处讨饭为生。有一年霜降前后,朱元璋饿的四肢无力,两眼发黑。而此时,他正好走到一个小村庄旁边,抬头恰巧看到村边长着一棵柿子树,上面结满了红彤彤的柿子。朱元璋兴奋地使出浑身力气爬到树上,吃了一顿柿子大餐,从阎王爷那里捡回了一条小命。而神奇的是,在这一天吃了柿子的他,这个冬天没有流鼻涕,也没有裂嘴唇。所以就有了“霜降吃丁柿,不会流鼻涕”的说法。
在闽南有一句谚语,叫做“一年补通通,不如补霜降”。从这句句小小的谚语就充分的表达出闽台民间对霜降这一节气的重视。因此,每到霜降时节,闽台地区的鸭子就会卖的非常火爆,有时还会出现脱销、供不应求的情况。
在山东有一句农谚:处暑高粱,白露谷,霜降到了拔萝卜。萝卜是种家常菜,也被认为是秋冬的看家菜之一,在我们山东有“秋后萝卜赛人参”的说法,中医认为,萝卜有清热生津、开胃健脾、顺气化痰的功效,而且白萝卜属于白色食物,白色入肺,秋天吃它有助于养肺。一代名桥李时珍曾评价萝卜“乃蔬中之最有利益者”。
不少地方也有霜降吃牛肉的习俗。例如广西的玉林,这里的居民习惯在霜降这天,早餐吃牛河炒粉,午餐或晚餐吃牛肉炒萝卜,或是牛腩煲之类的来补充能量,祈求在冬天里身体暖和强健。
霜降时节大部分地区还有登高远眺的习俗。登高既可使肺的功能得到舒畅,同时登至高处极目远眺,心旷神怡,可舒缓心情。天高云淡,枫叶尽染,登高远眺,赏心悦目。
三、一个普通人眼中的霜降
能让我感受最真切的一个节气,因为从霜降这天开始,早晨起来,就会看到很多植物上都覆盖着一层白白的霜,直到八九点钟升起的太阳才能消散。而且从霜降后,天气就一天比一天地冷了起来,不用多长时间,外出就必须得穿棉衣了。霜降之后的大白菜、柿子才是最好吃的,不经过霜打的白菜总感觉有些水沥沥的,不经吃。而霜降之后除掉的大白菜吃起来才有那股甜味。每年冬天,孩子们最喜欢吃的就是用霜降后的大白菜炖豆腐,再加上点粉条,不用主食,孩子们每人都要吃上一大碗。在日渐寒冷的天气里,一家人热热闹闹地围坐在饭桌前,饭的热气蒸腾着,一家人的欢声笑语萦绕着,唏哩呼噜地吃上一大碗,这才是人间百态。正所谓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