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我想,“此心安处是吾乡”应该是有两层含义的。
正如苏轼之处世哲学,我们应该随遇而安,随缘自适。内心强大的人,到哪里都可以心安。安心地去奋斗,去建造新的生活。百分之百地投入,过好眼前的日子。
应该还有一层更温暖的含义吧。有一个地方,之所以可以称之为故乡,正是因为那里永远可以让我们倍感心安,那里有总是让我们充满力量的人。
前几日,回了一趟老家。回去的路上,因为各种原因,误了高铁,奔跑流汗喘气,改签晕车犯困,终于到了家。返京的路上,北上的高铁又似乎左右摇晃得更厉害,时间也更长,抵达北京已经是深夜,我和同行的长辈都感到分外疲惫。我心想明明交通已经很便利了,为什么对于我一个年轻人来说,回趟家还是显得那么折腾呢?
回到北京的工作、生活已经快一周了,前几天无意间读到这篇来自作者十二的文章《当你听懂了乡愁》,我忽然想,让人疲惫的可能不是路途的奔波,而是某些情绪。乡愁?可能是,也可能不是。
不管是为赋新词强说而来,还是确有其事。总之,工作以后明显感觉到每次回家的心情和以前放寒暑假回家不一样了。一时间我也说不清楚,“回家”这个词到底是什么色彩的。尽管我知道,还是那个小城,还是那个大家庭,我还是那么爱我的家人,正如他们爱我。或者,他们更爱我,“寸草心”又怎能和“三春晖”比呢。
完整地读完十二的这篇文章,回忆自己这一路的成长,我感觉我那点小情绪根本算不上乡愁,最多算乡愁的萌芽吧。如文章所说,我经历的太少,体会得太不深刻。
我只是不喜欢从“一家人围在一起吃饭”到“一个人回到出租屋”的落差而已。然而,每一个离开家的人,在还不是那么强大的时候,应该都有这种情绪吧。(至少物质上还没强大到能自己去买一个家^^)
我还记得,一个闺蜜跟我说,某一次她在收拾行李的时候,她妈妈一直在催她动作快点,在催促声中,她突然大哭了起来。她说,母亲的催促让自己突然感到,原来自己舍不得走,潜意识里想拖延时间。我当时听了觉得有点搞笑又有点可爱,说她应该是舍不得家里的酱板鸭和卤牛肉(哈哈,常德好吃的太多,写到这里都有点饿了呢)。今天回想起来这件事,才觉得原来还有点心酸。平时完全沉浸在异乡的生活里,根本不觉得,等到回家一趟,一次段恍如隔世的抽离与回归,就明白原来还是有点舍不得的。舍不得那份熟悉、祥和、随意,和随时都能触碰到的爱与陪伴。
大家庭里六个小小孩都成了大小孩,现在基本都不在家了,家人也一定是很挂念我们的。但是,他们也只在我们回家的时候,拼命对我们好,在我们离家的时候,要我们带上这带上那,给我们沉甸甸的爱。平时电话里,视频里,他们总是说家里一切都好,除了叫我注意身体,再不会多说给我压力或者让我分心的话。他们说得最多的是,要我到哪里就安安心心,做什么就尽心尽力。所以说,如果我真的有那么些旷达和乐观,确实是离不开他们的鼓励。而且,不管到哪里我都知道我是被爱着的,就像有线牵着的风筝。
风筝知道是风和牵线的人让自己飞起来,所以放心大胆地飞,飞得更高。
风筝不敢夸下海口,但是身边有榜样,心里有尺量,所以心想:怕什么,一路走一路唱啊,不管是引吭高歌,还是浅声低吟。
今日,北京的秋似乎又深了一层,不知家里是否还是那般燥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