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毕业的时候,在工厂车间里待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在那多半年的时间里,收获也是蛮大,甚至可以说,对我今后的生活有着一些重要影响。
刚到车间,上级给我分派了一位师父,负责教我熟悉车间情况和工作内容。师父姓蒋,当时应该还不到40岁,长得很帅,白白净净的,人也显得安静,工作之余,不会像其他的师傅那样,打牌、吹牛、开玩笑,而总是看见他,要么一个人在小工作间里,忙忙呼呼鼓捣着什么,要么一个人,静静的躲在角落里看书。本来就长得很帅的师父,还特别爱干净,下了班换掉工服,那文质彬彬的样子,倒像是哪个公司的白领职员。
大概因为性格比较相近,与师父也比较脾气相投,很快我们就到了令其他同事羡慕的师徒情深的情分,师娘对我也是关怀备至,师父和师娘还会经常做些好吃的召我到家里去“改善生活”,现在想起那段时光,心中仍会荡起别样的幸福。
那段时间,除了工作上该学的东西之外,从师父那里还学会了两样技能,让我感觉受益终身,具体地说,不仅仅让我养成了凡事都尝试自己动手的习惯,让我尝到了动手的快乐,更是为我打开了一条心路,改变了我处事思考的方式。
9月进的车间,转眼就到了10月底,北方的这个时候,正是大家该做入冬的准备工作了,那时的暖气还未普及,家家户户还是靠生火烧炉子取暖。每到这个时候,家里都会把煤炉找出来,检查炉膛、固定好烟筒、备好冬煤,一旦天气发生变化,马上便可生火取暖。
那时我所在的企业各项福利都比其它单位要好些,单说冬季取暖,每年厂子都会按人发放一定量的烟筒铁皮,就这一点就会令其他市民们羡慕不已。
职工们领了铁皮,会到街上找到专门的白铁铺或钣金师傅,加工成烟筒回家去用。有的人家两口或多人在我们企业工作,铁皮用不了,也会将铁皮卖与别人换些零钱。
蒋师父看到了商机,每年的这个时候,他都会利用工余时间在家附近的街边摆个加工摊,方便了周围的邻居,也能多赚些钱来贴补家用。
这一年的初冬,蒋师傅照常摆了加工摊,只不过旁边多了一位小学徒,师父一边揽着生意一边耐心地教我,从基本的量尺、计算、划线、裁剪,到翻边、咬口、找圆,从简单的直筒、大小头到各种角度的弯头,师父都一样、一样的毫无保留地教会了我。在生意不忙的时候,师父还教我用白铁皮制作铁盆、铁桶、铁壶、水舀子卖给需要的人,每天看着自己亲手加工的东西一件件被别人买走,那种收获的喜悦无以言表。
每当收工之后,师徒俩一起扛着工具回到家,师父数出一部分收入塞进我的衣兜,师娘则一个劲儿地往我碗里夹菜的情形至今难忘。也是自那之后,家里用的东西,只要能自己动手加工或修理的就自己动手。现在想想,虽然那些东西早已退出了我们的生活,但师父教给我的那些技能却始终不曾丢掉过,似乎早已深深地混入了我的血液当中。
同样在那年冬天,我从师父那学到了另一项技能——剪纸。确切的说是刻纸,属于剪纸的范畴。师父每年春节前会在家加工很多大红窗花和吊钱,然后在腊月三十之前的十天左右,开始拿到年货市场去卖掉。师父开玩笑地说,这个年过得好不好,全看窗花和吊钱卖的好坏了!
当打小就喜欢美术的我,第一次看见师父趴在桌上认真地一刀一刀刻出那些美丽的图案时,我就爱上了这项技艺,立刻便缠着师父要他教我。无奈的师父也只好边干活边给我讲解相关的技巧和刀法。很快,我便着了魔一般,只要有空就往师父家跑,那一年的一整个冬天,应该是我收获最大的一个冬季。
第二年的冬季,师父为我专门制作了一套刀具和蜡板,并鼓励我自己制作和贩卖窗花和吊钱。按照师父的指导,去了市里的古文化街,购买了刻窗花和吊钱专用的大红宣纸,现在还记得那纸的名字叫“广梅红”,多好听的名字。
那年冬天,在家里的火炉旁边支上一张小桌,望着旁边摆放着的一摞摞红色宣纸,和师父早已为我准备好了的上百种传统窗花吊钱图案,信心满满,干劲十足。
一整个冬天,直至春节前夕,除了上班、吃饭、睡觉,其余的时间,大都是趴在那张小小方桌上,不停地一刀、一刀地刻着、刻着,直至做成的产品,装满了几个纸箱。望着那一箱箱的成品,仿佛是一箱箱的希望,心中对未来也是充满了信心。
摆摊贩卖的过程,要比加工过程辛苦的多。商贩之间的竞争自不必说,早点儿出门儿去争夺位置好的摊位,以及相互之间争的面红耳赤已是常事。因为是冬季,经常还会赶上刮风、下雪的坏天气,即使是戴着自制的露出手指的手套,也是常常会被冻得手指都无法正确的数出顾客想要的份数,只能凭着感觉多给出一些。对于那些卖的好的产品,或是看到其它摊位的畅销产品,晚上回去必要连夜赶制,以求第二天的大卖。
当然,那些辛苦都是值得的,产品虽然没有完全卖光,最后,通过认真的核算、去除成本,利润竟是我当时3年的工资还多,那时我才明白,师父所说的,靠它过上一个“好年”的意义,那也是我第一次,完全独立的单靠自己的努力,赚来的第一笔钱。
重要的是,那整个的过程,和它对我今后生活的影响,更是令我无法忘却。每当想起那几年的春节,身边朋友、亲属的家中,窗户、门上都挂着、贴着,由我刻制的大红窗花和吊钱,那种幸福和满足,仍然会在心中慢慢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