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上时不时就会出现爆品,但爆品未必能持续走红。也许一两个月甚至一两周后就会销声匿迹。是什么让产品脱颖而出?又是什么决定了它们持续走红或销声匿迹?
答案是:当产品进入了用户的“习惯区间”,产品就获得了持续的生命力。
那么如何让用户习惯于使用你的产品呢?
试试尼尔·埃亚尔的上瘾模型(the hook model):触发—行动—多变的酬劳—投入。
1. 习惯的力量
认知心理学家认为,习惯是一种“在情境暗示下产生的无意识行为”,是我们几乎不加思索就做出的举动。
定位理论中 提到“用户心智”,一个产品想让用户购买,最理想的方案是进入用户的心智模型,一旦用户产生某种需求时,会一下子就想到你。比如一吃火锅就想到喝王老吉,一有不会的东西需要搜索时就会打开百度,一给长辈送礼就会想到脑白金,等等。
除了思想,身体本身也会形成记忆/习惯,比如有些人习惯早起,每天早上五六点就会自然醒来;有些熟练工人对生产环节非常清楚,甚至不用花费注意力就能下意识的正确完成。
2.上瘾模型
🔥 触发:提醒人们采取下一步行动
习惯不会凭空出现,只会逐步形成。新习惯的养成需要一定的“触发”,促使你做出行为的改变。
触发分为外部触发和内部触发。
外部触发指借助外部信息,发出行动召唤来暗示用户。比如早上叫你起床的闹钟,广告“困了累了”喝红牛,电商“立即购买”的醒目按钮,等等。
内部触发指通过跟用户的思想、情感、常规活动、情绪等发生关联,促使用户发生下一步行为。情绪,尤其是负面情绪,如厌倦、孤独、沮丧、困惑、恐惧等,常常会促使我们采取行动,来打压或规避这种情绪。
产品设计者要清晰地捕捉用户的想法和情感,了解他们使用某个产品的情景。人们之所以会依赖某个产品,内部触发是核心原因。
丰田大野耐一“5问法”。
要开发习惯养成类产品,设计者需要揣摩用户的心理,了解那些有可能成为内部触发的各种情绪,并且要知道如何利用外部触发来促使用户付诸行动。
🔥 行动:人们在期待酬赏时的直接反应
触发,可以提示用户下一步的行动。但如果他们没有付诸行动,触发就未能生效。
要先让用户动起来,才有可能塑造他们的使用习惯。让用户动起来,可以使用福格行为模型(B=MAT)。
B代表动机,A代表能力,T代表触发。要想使人们完成特定的行为,动机、能力、触发这三样缺一不可。触发提醒你采取行动,而动机则决定你是否愿意采取行动。愿意采取行动之后,又要看你是否有能力行动。
——要增加预想行为的发生率,触发要显而易见,行为要易于实施,动机要合乎常理。
福格博士认为,能够驱使我们采取行动的核心动机,有三种:一是追求快乐,逃避痛苦。二是追求希望,逃避恐惧。三是追求认同,逃避排斥。
任务的难易程度会影响人们完成这一任务的可能性,只有当用户有可能完成某一具体行为时,才会具备福格行为模型中的另一个核心要素——能力。影响任务难易程度的六个要素:时间,金钱,体力,脑力,社会偏差,非常规性。
当动机和能力不一致时,优先解决哪个问题?——必须是:能力。
🔥 多变的酬赏:满足用户需求,激发使用欲
人们使用某个产品,归根结底是因为这个产品能够满足他们的某种需要。
用户究竟想要从产品中得到什么?是什么原因让我们对某个产品或服务流连忘返?
——社交酬赏,猎物酬赏,自我酬赏。
社交酬赏:人们从产品中通过与他人的互动而获取的人际奖励。
猎物酬赏:人们从产品中获得的具体资源或信息。
自我酬赏:人们从产品中体验到的操控感、成就感和终结感。
“有限的多变性”会使产品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丧失神秘感和吸引力,而“无穷的多变性”是维系用户长期兴趣的关键。
🔥 投入:通过用户对吹产品的投入,培养“回头客”
人们为产品付出的时间、精力和社交投入,会影响产品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
对产品的投入会令用户形成偏好,因为我们往往会高估自己的劳动成果,尽力和自己过去的行为保持一致性,避免认知失调。
——禀赋效应,宜家效应,一致性原理,沉没成本,信息和关系链沉淀。
🔥 自检用户上瘾的5个问题:
1.用户真正需要什么?你的产品可以缓解什么情绪?(内部触发)
2.你靠什么吸引用户使用你的服务?(外部触发)
3.期待酬赏的时候,用户可采取的最简单的操作是什么?如何简化产品使用操作?(行动)
4.用户是满足于所得酬赏,还是想要更多酬赏?(多变的酬赏)
5.用户对你的产品做了哪些“点滴投入”?这些投入是否有助于加载下一个触发并储存价值,使产品质量在使用过程中获得提升?(投入)
3. 结语
通过对用户的触发、让用户采取行动、给予用户多变的酬赏、带动用户不断的投入,可以让我们产品不断的占据用户的心智,养成用户使用习惯。
上瘾模型:触发—行动—多变的酬赏—投入,是一个非常实用的模型。书中讲到的很多知识也值得仔细品读。
个人感觉,上瘾模型是在福格行为模型基础上做的延展,感兴趣的童靴可以深入研究下福格行为模型。
阅读指数:⭐️⭐️⭐️⭐️⭐️
推荐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