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书籍常年稳居各大排行榜的首位,为很多人喜爱的畅销图书。
上大学时我也读了很多励志书籍,每一本都让我精神为之一振,力量满满,然而尽管读了很多本励志书,最终还是没有成为传奇的他们。这让我一度怀疑自己的读书能力。
这么说来,励志书我是白读了,相信很多人也有同样的感慨,这鸡汤一碗碗的喝下,只能打个鸡血,然后又被打回原形。那这不就是说我们不需要读励志书么?诚然现在很多人都讨厌鸡汤,拒绝看这种煽动精神的书籍。
其实,励志书并都是糟粕,更主要的是阅读的姿势不对。
比如:《谁的青春不迷茫》、《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当你的才华还撑不起你的梦想时候》、《陈安之》、《21岁当总裁》等等。
这些书其实写的都不错,读了之后可以让我们从中获得力量与激励,可是再然后呢,过了一段时间都渐渐地淡忘了。
这不是因为我们的记忆力太差,也不是我们理解能力差。
而是我们可能没有搞清楚一个很本质的问题,什么是励志书呢?我们读的那些真的都是励志书么?
其实市面的励志书也是分两种的,真的励志和伪励志。
先说什么是伪励志。就是那些调动了我们的情感与动力,但是却让人在行动实践时感到无处落地的,说白了就是不接地气。
有人可能会说,既然是励志书,那肯定主人公做到了一系列我们常人做不到的事,所以他们才特别励志。
不说同样是一本书,大家可以看到有的书是论证严谨、分析深入、思考缜密的,而有的书确实流于形式、止于煽情。
也就是说有很多所谓的励志书,其实都是滥竽充数。借助情感、故事、波折、成功等来激发人们追求成功的渴望,而对于如何能做到却几笔掠过。
当然不排除有的书跟你一本正经的讲解实现的方法,抽取几个案例,主要还是来源于主人公的经历,然后得出什么品质很重要、坚持就会打动客户等等。
可是鲜有人追问过,这种案例与分析有什么充分的依据呢?
就像我们经常接触得信息,也是分一手、二手、三手的。
如果你收到的是原始信息,那么信息真实度是100%的;可是通常我们看到的都是二手、三手,甚至是四手的信息,信息流通的环节越多,就会加入很多观点,于是等于说你看到的信息已经被加工才另外一个样子,以便引导我们接受某种观点或看法。到这里信息已经带有一定的目的性了,也就更容易左右我们的思考。
相比之下,还有一种书,就是科学的励志书,采用的是科学的实验分析方法。利用实验数据,反复测量,然后得出一个结论。
比如有个实验曾对引发学生成绩变化的30多种品质进行试验,结果是这么多品质对学习成绩没有太大的影响,依据统计数字,影响力最大的因素是自控力。
当我们可以区分出统计数字与情感操作时,就会筛选出真正有用的,而不是那些特别感人却没有实际作用的。
说来说去,两种励志书,一种是励志的科学,也就是很难再复制的,比如你当今让马云现在再去创建电商、创立淘宝,那么他肯定做不好,也很难超越现有的。
为什么有经验的他不能再复制成功,因为环境变了、机会变了、时间变了,所以他的优势可能就是他的劣势。
而另外的科学的励志,则是依据事实、统计数据、重视调查,几个步骤都是更重视还原事情的真相,并且找到其中的共性和规律。
掌握了规律,等于发现了事物的变化趋势,也可以预测出重复规律的结果,这才是真正高级的读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