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这篇文章的标题,我先举三个身边朋友的例子,大家体会一下。
1.
身材肥胖的朋友M先生一直有一个习惯,那就是吃饭从不会剩饭菜。
如今他独自在一线城市打拼,从不下厨的他几乎顿顿都在外面吃,外面的快餐也好,正餐也好,无论味道如何,那份量都够足的。不管多大量的套餐,M都会吃的一个米粒不剩。这种习惯导致他胃口越来越大,以前也许是怕浪费粮食勉强吃,时间久了,就变成不管吃多少,似乎胃都装得下。然后呢,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长期在外吃饭的缘故,M由原来的偏胖变成肥胖。
我跟他吃过几次饭,有次上菜量实在太大了,一个人的套餐量够三个人吃的了。M把这些食物都吃光了,然后瘫坐在沙发上说,这家店给的也太多了,胃都要撑爆了。
我说,吃饱了就不要再吃了啊,干嘛非要把胃撑坏?M居然有些得意地说,我妈家族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从不浪费粮食。所以我妈从小都不让我剩饭,而且我长身体,所以基本上我就负责家里三餐的收残,他们吃不下的都让我吃掉,她说孩子吃了才是真正的不浪费,比他们吃了好。不管怎么说,我把这种优良传统继承下来了,南方天热饭菜隔夜放就不新鲜了,所以不像北方喜欢打包。在外面吃饭不管多大量,我都尽量吃完不浪费。
我心里一咯噔,不剩饭固然是美德,那被伤的胃怎么办?越来越发福的身体怎么办?
2.
另一朋友S小姐从小零花钱不是很多,所以养成了生活节俭的好习惯。后来她嫁给了一个稳重踏实的IT男,IT男家境一般但自身技术过硬,收入颇丰,凭借自己的能力在一线城市买了房和车。婚后S生了个大胖小子,很是聪明可爱。IT男事业上发展也日渐更好,没几年小两口存款也大几十万。
S的大胖小子由她母亲帮着照看,很快近2岁。有次S跟我吐槽,说我家宝宝喜欢看电视,玩IPAD,感觉做什么事情注意力都不太集中,担心长大了也会一直这样。
我当然不是育儿专家,也不懂怎么纠正孩子的这些习惯,但是凭着感觉我帮着S分析问题。我说,现在居住的社区也没有一起带小朋友玩的习惯,邻里之间也都比较陌生,你们俩下班回家没多会就该哄他睡觉了,第二天一睁眼又把他送你妈那去了,你家宝宝大部分时间与老人待在一起,难免无聊,而且老人带孩子很多地方不是很科学。我一个朋友家孩子上早教班,早教中心测评出他家孩子注意力难以集中,后来通过一系列训练就给纠正过来了。我推荐你也给孩子报一个早教班,一来早教中心可以让小朋友与小朋友一起玩,不那么孤单;二来毕竟人家是早教中心,育儿方面更为科学,让你妈跟着听听育儿教育课也是有好处的。
S觉得有道理,她说去早教中心咨询咨询。没几天,她给我发消息,说早教中心实在太贵了,一年就要一万多。
我说你也不是缺这点钱,我觉得还是有必要投资的,毕竟孩子只有一个幼儿期,只有一个童年。尤其孩子注意力集中培养很重要,否则以后上课听讲容易走神,课下付出多少努力再补习也不会太好。
S说,嗯,我从小上课就容易走神,难怪我学习不好。
过了一段时间,我去S家做客,她父母也在。我随口问她,最后给你们家宝宝报早教班了吗?还没等她开口,S父亲接话说,早教班报了没用,花那么多钱就是过去玩,在哪玩不是玩,你说你们从小有上早教的吗?现在商家想赚钱招数真多。
于是我便不再提这事,也难怪S从小听课容易走神呢,希望她家宝宝不会继续如此。
3.
最后一个例子是朋友圈被房子问题纠缠了几年的L先生。
在世界500强外企工作的L先生2010年就开始关注房子,一心想买一个心仪的房子,手头虽不是特别宽裕,但付上首付贷个款,还是可以买一处比较心仪的房子。
L拉着母亲逛了一年,没定下来房子。他说,我妈不让贷款,怎么算都觉得利息高的离谱,贷款不划算,全款的话不好挑选,我喜欢的买不起,买得起的我不喜欢。
我们说,现在都是贷款啊,通货膨胀和房价上涨这么厉害,利息高也抵不过通货膨胀和房价上涨速度吧。
但L还是没有很快买下房子,就这么纠结比较了4年,房价又涨了很多,以前买不起的更买不起了。最后在14年底,L总算在市郊买了一处只有40年产权60平米酒店式公寓。
朋友聚会,我们调侃他,你比较了几年,还以为你会买一处各方面都比较好的呢,以你的经济能力,完全可以买一处70年产权,位置更好面积更大的啊。
结果L说,我妈坚决不贷款,我这套可是全款买的。我们无言以对。
我一闺蜜去年看上一套房子,房子是不错,但她凑够首付都难。我以为她会放弃,结果她一咬牙,找亲戚朋友一借,把差的20万凑齐,就把首付给付了。没想到去年年底房价又开始大涨,她订下的房子位置好,还没拿到钥匙,已经涨了小100万。前阵子跟她小聚,闺蜜兴奋地告诉我,幸亏去年她一狠心把那房子给定下来了,再熬半年借款也还的差不多了,贷款的利息比起房价上涨幅度也算不上什么了。
这时,我想起了L,其实他的收入和未来职业发展比我闺蜜和闺蜜老公都要好得多。如果他2014年,用手上的钱贷款买一处位置更好面积更大70年产权的房子,不知如今已上涨了多少了。
好了,三个例子举完了,大家有什么感觉呢?
M,S和L早已成年,虽然他们会说,我妈怎么说,我爸怎么说,但他们父母的思维模式其实早已变成了他们的思维模式,我称这种思维为穷人思维。很多人在经济条件上早就可以享有更好的生活条件,也能支持他们把握更好的机会,但遗憾地是,他们依旧用父母教育的穷人思维来安排自己的生活,甚至继续传递给下一代。
我是80后,身边的三位朋友也是80后。我们这一代的父母出生在中国正闹饥荒的50,60年代,那时候老百姓家境贫穷,而且每个家庭都有几个孩子。那个年代出生的人大部分是从小到大,以能吃饱饭作为衡量幸福指数的标准,不要说还能剩下饭,只怕饭端上来不快点吃,就被兄弟姐妹抢了去。如今在物质基础富足的当下,还用当年从不剩饭的思维模式就餐,只怕不是伤了胃就是要发福,接踵而来的可能就是因肥胖引发的慢性疾病。如果饭菜吃不下,很多小区都有流浪猫和狗,喂喂这些小动物多好,献献爱心多好?何必要把自己当动物喂养?
的确,我们80后小时候很少上早教的,不要说早教,那时候农村出生的娃连幼儿园都没得上。但那时候讲究大数据吗?有机器人替代人工恐慌吗?能想象汽车还能飞起来吗?时代已然不同了,而且未来20年又要发生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已经难以想象。新一代孩子为了适应社会,不是需要更高的智商和能力吗?所以,我们的下一代需要更科学的育儿理念,也是顺应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80年代中国人总算不愁吃穿了,但是物质基础还不算富足,不要说那时候还没有早教理念,就算有,大家也没那么多钱去报早教班。但今年已经是2016年了,距离八十年代已经有大概三十年了,如果还用80年代育儿理念来养育10后,这差的不只是三十年时间距离啊。
关于买房子,不要说我们80后的父母年轻时是不是需要考虑贷款的问题了,他们的房子大部分可都是单位分配的。房地产早就进入了市场经济,受供需关系、政策因素与经济结构等因素影响,那价格可不似以往多少年也没什么变化,现在是一个月一个价格,再考虑通货膨胀因素,居然还考虑还利息很吃亏?更令人不解的是,一个500强外企白领,还是摆脱不了父母的穷人思维模式。
这个时代物质基础丰厚,知识获取便利,另外相对我们父母,我们生活在更相对公平的社会环境。这样的时代,好的思维模式的养成尤为重要。记得高中时,读过一本畅销书《富爸爸穷爸爸》,当时年龄尚小还不太能理解书中的理念。最近有一个朋友提起这本书,说读了此书真的是受益匪浅,一定要学会富爸爸的思维模式。
这本书1999年4月在美国出版,仅仅半年时间就创下销售100万册的佳绩,时至今日,该书的销量依旧有增无减。一本理念被大众认可的好书,即使在这个快餐文化也可以做到经久不衰。
书中罗伯特有两个爸爸,一个是自己的亲生父亲,另一个是好朋友的父亲。罗伯特遵从“穷爸爸”为他设计的人生道路:上大学,服兵役,参加越战,走过了平凡稳定的人生初期。直到1977年,罗伯特亲眼目睹一生辛劳的“穷爸爸”居然失了业,而“富爸爸”成了夏威夷最富有的人之一。他毅然追寻“富爸爸”的脚步,踏入商界,从此登上了致富快车。“穷爸爸”是一个高学历的教育官员;“富爸爸”是一个高中没毕业却善于投资理财的企业家。学历高不代表思维模式开放,我上文提到的三个朋友学历也不低,如今家庭收入也不错,但父母固有的穷人思维依旧影响着他们的生活。我推荐朋友们读读这本书,除了可以学到更好的理财方法,更重要的是可以悟到更好的思维方式。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说父母的穷人思维绝非有诋毁之意,说实话,我的父母穷人思维更严重。我父母出生在农村,他们的童年不要说有足够的粮食吃了,他们村的树皮都被剥了个精光,树皮虽不好吃,总比被饿死的强。所以对于上一辈虽然如今生活已经很富足了,依旧保持着不理性节约的思维模式我是十分理解的。但我们这一代依旧有这种不客观的穷思维是不值得支持的,尤其是那些动不动就说“我妈说”,“我爸说”的朋友们,你们也是三十上下的人了,就没自己的独立思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