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谈论幸福, 首先需要定义什么是 “幸福”?我们姑且将幸福比作 “房子”。 幸福是人们主观上认同的事物, 如果有人问 “你想住什么样的房子”, 人们也许会联想到各种风格迥异的建筑物。 比如, 欧洲城堡的豪宅、 科幻电影里的高科技住宅、 充满木制气息的日本传统房屋……
但是, 这些房屋有一个共同特点, 就是质量过硬。精准的设计图纸、牢固结实的地基是基础中的基础。幸福也一样, 必须在坚实的基础上进行正确的设计。 这里所指的 “基础”, 我们称之为 “人生的基础构造 (基础配置)”。 简单来说,就是 “幸福的条件”。
幸福的3个条件
那么, 幸福的基础是什么呢? 我们把幸福的条件分为 “可以设计的幸福” 与“不可设计的幸福”。 所谓 “不可设计的幸福” 就是 “命运”, 是不容易改变的事情。 也就是说,“命运” 归属自我,是上天预先赐予的一种环境, 无法改变, 人们只能根据自己的命运去设计属于自己的人生。对此, 我们也没必要感到绝望。虽说命运无法改变, 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不可设计的幸福” 也会随之减少。
讨论可设计的幸福时,这里首先介绍幸福的三个条件,它分别是:
1. 自由
2. 自我实现
3. 共同体 (关系纽带)
与之相对应的三种基本配置:
1. 金融资产
2. 人力资本
3. 社会资本
自由、 自我实现、 共同体 (关系纽带)是支撑人生的三大要素, 这些幸福的条件根据以上资产来决定。 建造何种房屋,由每个人的价值观决定。
幸福的机制
我们从输入和输出两方面来思考幸福。原型非常简单, 就是我们拥有 “制造幸福的装置”, 将某种刺激输入装置里,然后通过某种机制将其转换成幸福输出。这时候, 决定幸福大小的因素就只有两方面:输入的量(或质) 和 “制造装置”的转换效率。输入的是金融资产、 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需注意输入时并不是说量越多越好, 在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中质比量重要。输入童谣, 有人会感到幸福,而有人却什么也感觉不到,“幸福制造装置”的转换效率是有个体差异的, 其构造就如同一个黑匣子 (图 11)。
即使如此, 有一件事情毋庸置疑, 那就是如果输入是零, 幸福的输出也肯定是零。此外,如果只有一种资本, 那么只因为一点点小事就让我们陷入贫困或孤独境地的概率很高。 如果我们拥有两种资本, 人生的安定感就会增强。 只是同时拥有三种资本 / 资产恐怕不太可能,因为金钱与作为其共同体的道德是对立的。
怎样进行人生设计
如果我们通过 “金融资产”“人力资本”“社会资本” 这三种资本 / 资产来把握人生, 就能在某种程度上给予幸福一定的形式, 并让我们想到现实性的策略。
①金融资产保障自由
所谓“自由”, 是“不会隶属于任何人任何物的状态”,所以它一定要满足某种条件。 这种条件, 说穿了就是 “金钱”。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财务自由呢?连小学生都懂得的道理,当上富豪只有三种方式:
1. 增加收入。
2. 减少支出。
3. 正确管理资产。
我们列为 “有钱人的方程式”,如下所示:
财富 = 收入 - 支出 +(资产 × 投资收益率)
其中,(资产 × 投资收益率) 相当于人生的金融资产,在低利率甚至零利率时代,“金钱已经不起作用了”,尽管能够经济独立, 也只能是达到一种维持 (把钱存在银行这样的免费保险柜里) 原有状态的程度。 于是,剩下的两种要素,即 “增加收入”和 “减少支出”就变得很重要。
“减少支出”就是 “节约”,我们不能轻视它的效果,像欧美或日本这样的富裕国家,只要是勤俭节约,(最后) 谁都能当上亿万富翁。
要运用金融资本获得利益,某种程度的本金 (存款) 是必要的, 即便别人跟你说 “你应该增加自己的收入”, 但很多人还是很困惑——要是知道怎么挣钱, 我早就去做了。 相反,“减少支出” 这个目标里, 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不管是谁,只要从今天开始,努力就会产生效果”。
经济合理得勤俭节约才是节约的正道,如果经济上是合理的行为, 那不用努力都会自然节俭。但是, 这还是不能存很多钱。 当然,“有钱人的方程式” 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收入。因此,我们在这里思考一下产生收入源泉的人力资本。
②人力资本促使自我实现
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经济学者——加里·贝克尔认为,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人力资本, 将其投资到劳动市场,会赚取到每天的收益 (工资)。 这与将金融资本投资到金融市场而获得收益的经济行为是一样的。然而大部分年轻人都没有这么多的金融资产, 从这里我们导出下一步简单的原则:最重要的 “财富源泉” 是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的投资遵循以下规则:
1. 收入越多越好。
2. 如果是相同的收入, 稳定的更好。
3. 同样的收入 (或者即使收入不多), 能实现自我的工作更好。
于是, 我们发现大家无意识地赋予了 “工作” 两个目标:
1. 通过人力资本获取更多财富。
2. 用人力资本实现自我价值。
如果这两种不同的愿望能同时实现就是 “理想的工作方式”,那是一种怎样的工作呢?
当前“知识社会化 = 全球化 = 自由化”正在三位一体式向前发展,在知识社会中, 工作两极分化, 分为创新型高薪工作与没前途的低薪工作, 不能适应知识化社会就会被淘汰。
对于普通大众而言,应该如何提升自身的人力资本来满足创新型高薪工作的要求?答案就是对喜欢的东西投入所有的人力资本。仅此而已。
③社会资本带来幸福
社会资本是与金融资产、 人力资本并列的 “人生资产组合”中的又一支柱。
它是人际关系,换言之也就是 “联系”的意思。 与金融资产相比自不必说, 就算与人力资本相比, 社会资本也是更难量化的。 但是社会资本却承载着重大使命,那就是:
“幸福” 只能从社会资本中产生。
为什么 “联系” 可以产生幸福感?我们只能这样回答,“因为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人类就是这样被创造出来的”。
婴儿的哭泣就是在向妈妈传递 “我需要帮助” 的信息,这并非是通过文化性的学习得到的。 如果肚子饿了就会有一种 “难过的感觉”, 这是因为提高声音、 流眼泪这样的程序被编入了基因。 同样的, 在生气、 高兴这类感情的基础上,稍稍实施一些动作就能够获得利益, 也就有了 “进化论的合理性”——即使被夺取了自己的食物也不生气的个体, 是无法被伙伴好好对待并留下子孙后代的。
那样的话,“幸福”这种情感应该也同样是进化论合理性的产物。 始终作为社会性动物的人类在家人和同事间感受到“牢固的联系”, 并且拥有在共同体中获得好评时会感到幸福这种与生俱来的行为。
这样想的话,“变得幸福的方法” 在理论上是非常容易的。 作为社会资本的最适当投入, 还是设计出能够最大程度上输出幸福感的人生比较好。但是,这种事情果真有可能实现吗?在考虑这件事之前,首先要看到在我们的社会中 “联系”是如何形成的。 因为这是考虑社会资本的基础。
本文选自书籍《幸福资本论》经东方出版社授权发布。更多精彩好文可关注公号:东音社(点击观看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