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布朗是享誉全球的悬疑推理性小说大师,他最近出版的新书《本源》,我刚刚拜读完毕。这也是我阅读他的第一本著作。可能大家更为熟悉的是《达芬奇密码》。
布朗先生的小说,信息量巨大,据说他花了4年时间写这部小说,当中做了很多调查,包括到西班牙的每个地点游览、阅读人类进化史、科技、人工智能以及和宗教人士对话。作为一个第一次读他书的读者,我有着非常特别的阅读体验。
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基本都是理性思考,因为虚构的情节不得不让你进入作者设下的圈套,那里有无穷的吸引力,迫不及待想读完,总想找到那个答案。由于大部分的体验是理性的,起初让我觉得有些干。这和我喜欢的作家对比,比如Mitch Albom,村上春树,保罗.柯艾略这三位,同样也是男性,布朗先生的书“有些太科技”。可是,读到只剩下100多页的时候,布朗先生的柔情出来了。特别是主人公的演讲部分,比之前可以营造柔情的诗歌元素更让人激动和振奋。在这最后的100页里,我泪目了数次,不是因为感动,是因为那些地方戳中了我最核心的价值观,让我产生强大的共鸣。例如这句话:
他的梦想并不是要摧毁宗教,而是创立一个新的宗教,一种能将人们团结起来而非分裂的宗教。
这也是我所信奉的价值观:团结、和平将是人类最崇高的目标。
那么,这是一本关于“宗教”的小说吗?
不全是。
这是一本集艺术、建筑、历史、科技、人工智能、宗教、伦理以及文学的小说。它想从揭示一个人类最终极的问题——我们从哪里来,将往哪里去——来探讨科学与宗教之间的关系。
布朗先生的书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虚构和非虚构的完美融合。在他的每一本书的开头都会写上:
本书中提到的所有艺术品、建筑物、地点、科学知识及宗教组织都是真实的。
所以,我管布朗先生叫“比维基百科还百科的作家”。
对于这个终极问题:我们从哪里来,将往哪里去?一直都是科学界和宗教界争论不休的话题。小说的三分之二都在渲染科学家埃蒙德的新发现将如何颠覆人类对这个问题的认知,这个题设铺得非常浩大。我自己,作为一个有信仰的人,知道从科学角度是无法解释出这个问题的,所以我很好奇作者将会如何圆这个场,他得怎么回答才能让像我这样的读者心服口服。
最后,也是他一贯的作风,180度大转变,誓誓旦旦说已经找到答案的科学家埃蒙德即使他的实验能够证明生命可以自行产生,不需要上帝之手,它的产生也必须遵行物理的定律。可是——既然物理定律强大到足以创造生命的地步,那么又是谁创造了物理定律呢?这又需要一个幕后推手,这又回到了原点——到底是谁创造了人类?所以,这是一个永远都没有答案的问题。不过,问题的另一半——我们将往哪里去,他披露了人类的未来——我们将和人工智能混在一起,我们将会出现哪些危机,而在这种危机情况下——我们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信仰和道德的指引。这就是小说的核心意义。
我们发展科技,利用科技解答很多我们不明白的宇宙问题,试图想找出我们诞生的那个源头,这就激发了人类在科技上的创造力。以电脑代替人脑去计算和分析,用埃蒙德的话说:计算机建模是一种时光机,它能让我们看到未来......没准几十亿年后的未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将面临一种人机混乱的境地,小说里把这种人类称之为一个新的物种——第七界物质。那么在这种生物与科技融合的产物中,地球将会面临什么样的考验呢?——人类将进入一个伦理模糊的时代。——这就是这部小说所揭露的一个人类面临的严峻问题,这个不是虚构,是现实。它利用真实的科学数据以一种非虚构的方式给予世人警示——黑暗的宗教就要离场,甜美科学即将为王,应该改为:甜美的科学将会摈弃黑暗的宗教。至于这两句话,貌似是要表达同一个意思,只是顺序倒了一下。可是,它的意义却发生了天翻复地的变化。
下面来谈谈我的拙见:
小说的核心问题是: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往哪里去?由这个问题衍生出一个具体的对立面,引用了威廉.布莱克的一句诗:黑暗的宗教就要离场,甜美科学即将为王。(原文:The dark religions are departed & sweet science reigns.)几乎到了尾声,这句话都还响当当。它所涵盖的意义是:宗教都是黑暗的,科学将取而代之。而实际上,科学远远未能解决人类的核心问题——心灵层面的问题。不管科学如何发达,我们都没有因此而快乐,我们的心没能喜悦,我们没有滋生爱的能力,反而还会产生种种问题。显然,仅仅依靠科技人类不能解决自身的终极问题。直到埃蒙德仍然找不出人类起源的科学证据,直到他看到人类的未来,他开始在担忧中又充满了信心:
我们现在处于一个非同寻常的历史巅峰时期。在这个时代,所有人都觉得世界完全颠倒了,所有东西都与我们想象的不一样了。但是不确定性始终是彻底改变的前兆;动荡和恐惧始终走在巨变的前面。所以我强烈要求大家,相信人类具有创造力和爱的能力,因为这两种力量一旦合二为一,就有能力照亮任何黑暗。
那他何来的信心呢?
虽然是虚构,这位科学家开始祈祷了。在现实中,科学家祈祷的例子也屡见不鲜。
那么人的创造力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科学。
但科学只是人创造力的体现之一。我们能够组建超级电脑,完美的编程让人工智能机器可以模拟人性,感觉越来越有温度,这些创造力将帮助人类学会甄别哪些是黑暗的宗教。言下之意,科学是服务人类发现真理的途径,但是它不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标准。
有一个新兴的宗教——巴哈伊信仰,它有一个原则获得很多人的认同。它提倡“科学与宗教和谐发展”,科学与宗教应当并行不悖;事实上,它们应当像人手上的两指。但是,为什么有很多有宗教信仰的人,或者相信科学的人都觉得它们是对立的呢?这其中有很多是对字面歧义的理解,人类获得真知的途径很大程度依赖文字,我们把表面的现象、隐喻当作是实质,这就导致了“迷信”。
举个例子:
基督教里有“复活”一说。相信科学的人都知道人死了不能复活,所以很多人都无法相信耶稣会复活,这就挑战了那些科学家们的底线了,再加上这个号称是神派来的儿子总是讲神的东西,而这个神我们又无法用科学手段探测出来,那让他们去信奉更是不可能了。很容易地,他们会一刀切——宗教就是迷信。
在此,关于字面歧义的理解,关于迷信,我摘录一位波斯智者巴博都.巴哈在《已答之问》中关于耶稣复活的一个解释:
我们说基督复活的含义是这样的:基督殉道后,门徒感到困惑焦虑。基督的实质,即祂的教义、祂的恩泽、祂的善美,以及祂的灵性力量在祂殉道后的两天内被隐没遮蔽,不再辉煌而明了。不,确切地说,它已迷失了,因为信徒人数很少,而且困惑忧虑。基督的圣道犹如一具无生命的尸体;三天过后,当门徒们变得确信而坚定,又开始服务于基督的圣道,决心传播神圣教义,实践祂的训言,并起来为祂服务时,基督的实质便又光辉起来、其恩典又显现出来,祂的宗教找到了生命,祂的教义和劝勉又变得明了可见。换言之,基督的圣道曾经像具没有生命的死尸,直至圣灵的生命与恩典环绕了它。
这就是基督复活的意义,这才是真正的复活。但是,由于牧师们既不明白《福音书》的内涵,也不理解其中的象征,因此,人们才说宗教与科学是互相矛盾的,科学与宗教是对立的;就像这个关于基督升天的问题,凭一个物质的躯体要上至可见之天,就是与数理科学相悖的。然而,当这个问题的真理变得清晰,其象征意义又得到解释时,科学就丝毫也不与之抵触;相反,科学和理性还会证实它。
从这位智者的回答中,我们看到“理解的错误”产生了“迷信”。我们误以为是那个生物体又回来了,以至于当我们用科学的角度来看这是不可能的时候,这两部分的人就开始产生争端,甚至是同种宗教或不同宗教之间产生争端。其实,归根结底,事实只有一个,而不同的眼睛里有了不同的景象,不是宗教和科学是水火不容的,是人类——我们自己看不出它们之间的联系。人类自己目光的狭隘,甚至私欲把它们往相悖的方向推进。
巴哈伊信仰还指出:科学与宗教是两套互补的知识和实践体系,借此,人类得以理解周围的世界,文明得以前进;没有科学,宗教很快会堕入迷信和狂热,没有宗教,科学就成了粗俗的工具。
所以,当黑暗的宗教就要离场,甜美科学即将为王,这句话应该改为:甜美的科学将会摈弃黑暗的宗教时,很好地阐述了宗教和科学的关系,也道出了作者对人类一直以来最为烦恼的一个问题的解答。而要有这样的认识,必须要有创造力和爱。
最后,小说开始以温情结束:爱的确是无限的。人可以无缘无故地产生爱。显而易见,人工智能无法无缘无产生爱。只有人类可以,因为我们是那个“本源”的爱的诠释。
即使我们无法追溯到本源,我们始终往这条路追溯下去,那就是:
明白什么是爱。
-本文完-
夜莺,一只用文字唤醒人们的鸟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