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第一次参加小区的读书分享会,主题书籍是《非暴力沟通》。很有一些感触和收获。
1、“我曾以为,我的一生将致力于对生命的痛苦作出反应。后来,我发现,这过于沉重、过于灰暗。如果我只看到痛苦,我的心难免会被乌云所笼罩,被绝望所吞没。在徘徊中,终于有一天,我发现,我的人生可以对生命的美丽作出反应。当我看到了美——自己、他人以及其他生命的美,我心中充满了柔情,也找回了生活的热情与活力。”
——我们总是注意孩子的不足(对生命的痛苦作出反应),却看不到孩子的优点(对生命的美丽作出反应)。
2、“使用暴力的人其实是因为他们内心的宁静遭到了破坏,所以他们才会用暴力的方式维护或寻求心灵的平和。”
——对孩子发脾气是因为自己内心不平静,还是应该从自己做起。
3、“非暴力生活的一个关键就是:感激生活的赐予,而不贪心。”
——怀抱感恩之心。
4、“让梦想中的世界通过我们的转变得以实现。我相信,除非从我做起,我们的梦想就不可能实现。不幸的是,我们总是希望别人先开始改变。”
——如果想让世界美好一些,先让自己美好一些吧。从改变自己开始。
5、“非暴力沟通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我们不再条件反射式地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
——关键词“有意识”。
6、“一旦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及需要,而不反驳他人,我们便能发现内心的柔情,对自己和他人产生全新的体会。这将最大限度地避免暴力。通过强调倾听——倾听自己及他人,非暴力沟通培育彼此的尊重、关注与爱,使人乐于互助。”
——倾听自己及他人。
7、“有个故事讲述一个男人在街灯下趴着寻找东西。一位路过的警察问他找什么。那个有些醉意的男人回答道:找车钥匙。警察就问:是在这丢的吗?他说:哦,在公园丢的。看到警察很困惑,他急忙解释:这里的光线要亮得多。”
——我们很多时候会倾向于做看起来简单容易的事情,可是这些事情根本无助于自己找到自己想要的。
8、“非暴力沟通过程:什么是我的观察——我的感受如何——哪些需要(或兼职、愿望等)导致那样的感受——为了改善生活,我的请求是什么”
——其实就是四部曲:①留意发生的事情②表达感受③说出哪些需要导致那样的感受④提出具体的请求。如果双方想持续良好地互动沟通下去,就需要关注到:我此刻的观察、感受和需要是什么;为了改善生活,我的请求是什么;你此刻的观察、感受和需要是什么;为了改善生活,你的请求是什么……
9、“异化的沟通方式:①道德评判②进行比较③回避责任④强人所难”
——上面这四个倾向会造成不太顺畅的沟通,不利于良好地互动。
10、“苏菲派诗人鲁米写道:在道德与不道德的区分之外,有片田野。我将在那里见你。”
——世上很多事情很多人不能简单地用“好”“坏”来评判。
11、“如果他们出于恐惧或内疚来迎合我们,或迟或早,我们将会发现对方不再那么友好。当然,他们也付出了代价。屈服于外部或内部的压力,很可能使他们心怀怨恨,并厌恶自己。”
——鉴于最近我和孩子的亲子沟通,这句话也给我敲响了警钟。读书会的书友建议我给孩子做一些积极关注,正向肯定,比如肯定孩子管理自己的能力等。
12、“格林伯格在《让自己过上悲惨生活》一书中,建议读者,如果真的想过上悲惨生活,就去与他人作比较。”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想自己过得悲惨就去与他人比较,因为一比较就很容易蒙蔽我们对人对己的爱意。
13、“我们所看到的悲剧和马上就要看到的更大悲剧,并非是世界上反抗的人、不服从的人增多了,而是唯命是从的人、听话的人越来越多……一旦意识不到我们是自己的主人,我们就成了危险人物。”
——我们可以用负责人的语言代替回避责任的语言,比如不要总说“不得不”“你让我”等等,应该重视我们情感的内在根源。
14、“我发现,我可以提出各种要求,但无法强迫孩子们按我的期待生活。盛气凌人并无济于事。是的,我可以通过惩罚来教训他们,但如果我真的那样做了,他们迟早也会想出办法来对付我。”
——再次警醒我和孩子的沟通模式。
这次读书会分享了《非暴力沟通》的第一第二章,再精炼地总结一下就是:
1、从我自身做起,让自己越来越平静;
2、和对方沟通时,注意使用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3、对孩子积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