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回答这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要“透过结构看世界”?
原因是:一能够帮助我们洞悉事物本质;二是帮助我们纠偏心智模式。
(一)能够帮我们洞悉本质
1.结构决定了事物的性质
结构,是事物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从而使事物成为一个有机体,或曰“系统”。任何事物皆有其结构,大到宇宙星系,小到微观粒子,包括我们整个社会,都是由一定的结构构成的。改变了事物的结构,其性质就会发生变化,比如水的结构式H2O,当失去氧原子的时候,水就变成了氢气,性质发生了本质的改变。
同样的道理,当我们改变了自己心智模式中的思考结构时,就会改变我们思考的结果进而改变行为,这是我们透过结构看世界的关键人物。
2.认识事物须看透其结构
透过结构看世界,依据的原理有两个:一是唯物辩证法,二是认知心理学中的“结构优先效应”。
人类的大脑具有认识事物的能力,人们在实践中获得感性认识,经过认真思考,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经过这样循环往复,人们的认识逐步深化,从而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并指导我们改造世界。这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一分为二”是辩证法的通俗讲法,比如我们常说“凡事都有两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就是一个利用“二分法”的例子。我们在运用结构思考力看待事物时,首先把事物看成一个可以分析的整体,然后透视其具体结构的组成及其相互关联,强调“先总后分”,从而把握事物的本质核心。再将我们对事物的理性认知运用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的同时也验证我们对事物本质思考的正确度。
认知心理学中的“结构优先效”包含了词优先效应,客体优先效应,构型优先效应,字母优先效应等,在这里不具体介绍每种效应的具体含义,只举一个例子大家便能明白:我们上学学英语的时候,单词放在句子中我们往往更易记住其意思,因为句子是一个结构,我们的大脑更倾向于记住有意义有结构的事物。
(二)能够帮我们纠偏心智模式
结构化思考是一种思维方式,这一部分从认知心理学和心智模式两个方面对这种思维方式的形成和缺陷进行阐述。
1.从认知心理学谈思考结构的形成
认知就是人脑产生的感觉在输入的转换,减少,解释,存储,恢复和使用的过程。认知心理学将人的心理过程看作一系列连续阶段的心理加工过程,即认为大脑加工信息的方式是系列的或串联的。
认知心理学的一些基本观点:
一,人们的知觉是受外界信息的刺激累积起来的,没有外界信息的刺激,便不会感知世界。
二,人们对外界信息的刺激是能动的,不会被动地接受这些刺激,而是能够主动地探求外界的信息,并把外界的信息进行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多次反复加工,从而形成思想,意识,观念等,并储存在大脑的“信息库”之中,形成记忆。概念则是人对事物本质的反映,是对一类事物进行的概括。
三,人脑经过多次认知,会形成由若干元素或成分按一定关系构成的某种刺激结构,这种刺激的组合即为认知模式或心智模式。
四,人们对事物认知的过程是复杂的,反复进行的,认为注意/知觉/记忆/思维等认知现象是交织在一起的,能够把对一组现象的了解,推进到对另一组现象的了解。解决问题(实践)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活动,甚至是思维活动的一个最普遍的形式。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容量巨大的长时记忆系统,将对世界的认知通过各种网络模型整理进这个系统。这些模型是由无数个概念与关系组成的内容丰富的网络。它既能捕捉电脑,房屋等实体对象,也能捕捉能力,国家等抽象概念。比较典型的网络模型包括层次网络模型和激活扩散模型(如下图)。
从应用角度看,无论哪个模型,都可以帮助我们在想到某个概念后,快速地联想到某些概念。而每个人在数十年的成长学习生活工作中,在大脑中积累了数千个网络模型,这些模型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我们的思考结构。每个人的成长环境职业背景不同,所拥有的思考结构也会千差万别。
2.从心智模式谈思考结构的缺陷
思考模式非常隐性地存在于人们的心智模式中,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思考和决策。那么我们该如何觉察我们的思考结构,并对其有效干预,从而提高思考质量呢?我们先从心智模式谈起。
心智模式是指我们心中关于我们自己,别人,组织及周围世界每个层面的假设,形象和故事,并深受习惯思维,定式思维,已有知识的局限。心智模式的基本观点有:一,每个人都具有心智模式;二,心智模式决定了我们观察事物的视角和做出的相关结论;三,心智模式是指导我们思考和行为的方式;四,心智模式影响我们的行为结果,并不断强化;五,心智模式让我们将自己的推论视为事实;六,心智模式往往是有缺陷的,不完善的;七,心智模式不会轻易改变。人的心智模式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形成过程,二是对外界信息刺激的反应,做出判断,决定的过程。
心智模式存在缺陷:
一,固化于头脑中的“图像”(经验,观点,知识等)一般是事物的共性,当外界的信息(个性)刺激头脑时,人们的思维方式是进行演绎推理的,即用已有结论推导出个别事物的结论,而个别事物具有特殊性,因而推倒出的结论必然会出现或多或少的偏差。
二,固化于头脑中的“图像”本身有偏差,即人们拿来比较事物的“标准”本身是有条件的,用条件的“标准”去判断事物自然会有偏差。因为真理都是相对的,都是有条件的。
三,客观事物本身具有假象,人们对其认知不可能一次就认识完毕,况且任何事物都有其特殊性,尤其是复杂的事物,需要多次的实践过程才能把握其本质,凭已有经验瞬间就对事物做出判断,往往是不全面的,不准确的。
四,客观事物总是处在发展变化中,运动是事物的基本属性。用相对固定的认识去判断发展变化着的事物,怎会不出现偏差呢?
思考结构根植于心智模式中,帮助人们简化和理解复杂的事物,并强迫我们从某些个特定的,有限的角度来看待世界。所以虽然思考结构可以帮助我们在复杂混乱的世界里高效率思考,但也往往让我们忽视很多看待问题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