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月前,文史君分享过一篇关于洪洞大槐树移民的文章,收到了很多读者的关注。
期间,有很多读者朋友留言,咨询关于大槐树移民的种种问题,当时没有一一作答。
今天,文史君特意将比较集中的10个问题拿出来,与大家探讨、交流。
一、为什么要移民?
作为移民后裔,很多人都想知道600年前的明朝,为什么要实施大规模的移民运动?
主要因为明朝在推翻元朝政权之时,损失了非常惨重的代价。以致于中原地带,也就是现在的河南、河北等地人口锐减,土地大面积荒芜,甚至影响到了朝廷的稳定。
基于此,从明朝洪武三年开始,朝廷下令强制移民,到永乐十五年结束,移民时间跨度长达50年。前后大大小小的移民运动,总共开展了18次,为历史之最。

二、有多少人从大槐树迁出?
据史料记载,大槐树移民人数超过150万,约占当时全国人口的四分之一。
所以说,现在全世界华人,有四分之一的人的祖先都是从洪洞大槐树走出的。
三、有哪些“姓氏”,从大槐树迁出?
据现有资料统计,从大槐树移出的姓氏达881余个,目前常见的姓氏基本上都有涉及。
至于某个姓氏的具体分支,还需读者查阅自己家族的族谱得知。
四、大槐树,当时怎么有那么多人?
这个问题要分开来回答。
首先,移出的150万人,并不都是居住在大槐树,大槐树只是当时移民的“集合点”,是个标志物。
其次,移出的人基本都生活在目前的山西省晋南地区(运城、临汾、晋城、长治等地)。因当时战乱,很多人逃避到山西避乱。
山西为黄土高原,千沟万壑,边关易守难攻,当时比较封闭、安全,明元战争受到的波及较小。人口滋生,人口密度极高。
五、移民的政策有哪些?
明洪武年间,朝廷为了恢复农业生产,使人口均衡、天下太平,朱元璋开始实施强制性的移民政策。
当时移民按照“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的比例迁移。
当年家族不忍分离,在迁移的过程中,很多姓氏族人都留有标记。在各族谱中都有记载。

六、移民主要去了哪些地方?
据《明史》、《明实录》、《日知录之余》等正史及笔记史料的记载,洪洞大槐树移民主要分布在30个省市,2217个县市。
其中河南123个县市,北京、天津、河北142个县市,山东109个县市,山西104个县市,江苏、安徽、湖北、湖南316个县市,陕西、甘肃、宁夏182个县市,黑龙江、吉林、辽宁171个县市,浙江、福建、江西227个县市,广东、广西、贵州248个县市,四川、内蒙古、青海274个县市,云南、西藏、新疆210个县市,海南、台湾111个县市。
七、当年的大槐树,还在吗?
很遗憾,600年前的那棵大槐树已经不复存在了。
据传那棵大槐树为汉朝时就已栽种,到明朝移民时,差不多已经1000年了。
八、现在景区看到的大槐树,是啥时候种的?
值得庆幸的是,目前景区看到的大槐树,是原来第一代大槐树同根衍生出来的第二代和第三代。
据考证,第二代大槐树已经有400年的历史了,第三代的大槐树也有近百年的历史。

九、很多地方,上厕所叫“解手”,与大槐树有关系吗?
这只是一个传说,无从考证,但以文史君之见,还是有些道理的。
因为1、这是一个共性问题;2、当时交通不便,移民周期长,形成口头禅,也很容易。
相传,那时移民是被官兵捆绑了双手,强制性移民的。在官兵押解的路上,如果有人要上厕所,就冲着押解的兵卒喊一嗓子:“解开手,我要方便。”
时间一长,移民懒得多费口舌,只喊一声:“解手。”于是这个词,就从此延续开来。
十、大槐树移民,留下的诗是什么?
当时大家背井离乡,都依依不舍,在走出很远之后,一回首,正好看见广济寺门前有棵高耸入云的大槐树和大槐树上的老鸦窝,于是也便有了一首诗:
“要问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要问我家哪里住,大槐树下老鹳窝。”
600年后,至今在很多家族中还流传着这首诗,很多老年人还记得。这便是老祖宗移民的写照。
读者们,关于“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大家怎么看?如果喜欢本文章,请转发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