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感觉《都挺好》的作者阿耐身上有苏明玉的影子,她本人也是企业高管,女强人,写作于她只是业余爱好。她在两部很火的影视剧剧本里面,都竭力在批露大家司空见惯的“重男轻女”现象,大约自己也是受害者吧。
这电视剧看到现在,我只觉得苏明玉的父母真的还算好的——比很多父母都强太多了。已经有很多人说阿耐三观不正,也许他们的三观正过头了。
苏母强势能干,撑着一个家。虽然作为一个母亲,理应一碗水端平,但是有所偏爱也是人之常情。她只是把自己手里的资源向儿子倾斜罢了,而且她的性格强势,让苏明玉能把原生家庭决绝得抛弃,去追求自己的发展,已经非常幸运了。苏母也强硬得真没打算指望苏明玉,苏明玉对她来说是不求回报的付出,已经仁至义尽了。
樊胜美为什么无法抛弃原生家庭?因为她妈妈柔弱呀会哭呀,而且在没有利益之争的时候,她还是对樊胜美表现有爱的。如果把樊胜美的妈妈换成苏母,苏明玉也妥妥得变成樊胜美,就算没有钓金龟婿的想法,也很难发展成苏明玉这个样子的。
另外一个版本的,大哥要去国外读书:
苏母哭泣,苏明玉问母亲为什么哭。苏母:你哥哥这么用功才有出人头地去国外读书的机会,都怪妈妈没本事,供不起他。实在不行,我就把我们的卧室卖了,我们睡在客厅吧。
苏明玉主动请缨:妈,还是卖我那间吧,反正我一周回来一次,好凑合。
苏母:明玉,妈最对不起你,还是你最孝顺妈了。
这样就母慈女孝了,皆大欢喜。其实大多数“扶弟魔”都是这个版本的,父母从小开始洗脑,并施以恩惠,再用几千年的“孝顺”捆绑,原生家庭把女儿吃定了。女儿们小时候主动出让有限的生存资源,大了能自己挣得资源之后,还得心甘情愿的反哺娘家。
我身边从小一起长大的女孩子,出嫁都是要收取大额彩礼的,十万到二十万不等,父母置办一两万块钱嫁妆,就抵消了。而且对外宣称,虽然收了彩礼,但是也都是以嫁妆形势返还了。说着说着,大家都这么信了,连他们的儿女也都这么信了。吃得连骨头都没吐。
女孩子出嫁的时候,自己的母亲,姨母,姑母都会进行洗脑教育,期望嫁出去的女儿能顾念娘家,心系娘家,回馈娘家,其实说白了也就是说把婆家的东西多往娘家搬就好了。谁家姑娘回娘家,大包小包往娘家搬,就是孝顺。谁家姑娘几万几万给娘家,给娘家人安排工作,就是有本事。等到女孩子阅历丰富,看懂人事的时候,已经晚了,人生已经很难再改变了。甚至大多数女孩子一辈子都看不透,并且将这种观念代代相传下去。
农村儿女养老,大多数是女儿负责病床伺候,平时给些钱,买些衣食,儿子负责老人日常生活。其实老人家健康的时候,多数是能自给自足的甚至帮助儿子的,等一病不起的时候,又归为女儿伺候。有时候觉得,这些无形中的规则,真的把女儿算计到极致了。
倘若女儿离婚啥的,规矩会说住娘家会给娘家带来霉运。女儿平常在娘家过年都是不祥。从小到大,各种规矩迷信,算计的都是女儿,为了保全儿子。
我有一个姨,她四个女儿一个儿子。她从来不认为自己重男轻女,多次在公众场合宣称对儿子更狠。小时候,我以为是真的,因为她也确实打过她儿子,下手也狠。长大后,我才看清楚,她的四个女儿都是为她儿子保驾护航的。上次见到几个姐姐,说起弟弟,他们说对她们还不如个外人。对弟弟,曾经是爱驱使她们帮助他,后来责任是义务,再后来虽然还在为弟弟付出着,但是内心已经是积怨已深,顾个面子罢了。
父母掏空女儿成全儿子的时候,从来没想过,自己这样子做,总有一天会让子女反目成为仇人的。其实大多父母根本就意识不到,自己是重男轻女的,他们觉得都是理所当然的,毫无心理负担。因为儿子已经习惯了接受姊妹的付出,付出少了都觉得是欠他的,何谈感恩与回报?但是女儿,却也有自己的家庭,总有一天,她会付出不下去了,或者心寒了。
别吐我三观不正,我看多了做女儿的眼泪和委屈。在苏州的年纪相仿的表妹,几年见一次,见面就叹气,说憋屈死了,一肚子的委屈,只能自己咽下。娘家的事,对老公不能说,对外人没法说,只有见了我这个几年见一次面的表姐,才能扑簌簌掉几滴眼泪,然后赶紧擦干,转换话题聊些别的。她小时候,家里待她如苏明玉,长大了家里待她如樊胜美。但,她什么都知道,非常清醒,如果不是娘家拖累,她自己小家庭过得也非常好。
如果真不看重女儿,真无法做到儿女平等对待,那不如学学苏母,逼女儿离开,让她自生自灭,至少比奴役她一辈子要善良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