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面子不如要气质,讲排场不如讲修养。
当一个人为了外在的耀眼夺目而用力,往往就会忘记了初心,忽略了内心世界的丰盈。尤其是身后事,更不应该过分追求排场,毕竟那都是做给活人看的。
来看看圣人是如何看待自己身后事的。《论语·子罕篇第九》中有记载:
【原文】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译文】孔子得了重病,子路让孔子的学生做家臣,准备办理丧事。过了一段时间,病渐渐好了,孔子说:“仲由这种行为是欺骗呀!我没家臣变为有家臣来治丧。我欺骗谁呢?欺骗上天吗?我与其在家臣料理下死去,还不如在你们学生料理下死去!我即使得不到隆重厚葬,也不会死在道路旁无人收尸吧?”
这件事中,孔子主张德与位相配。尤其是孔子崇尚礼仪,什么级别的身份就要履行什么级别的礼仪制度。否则就是越级或是不懂礼数了。
关于越级失礼的事情,鲁国的三家诸侯在这方面贡献了不少的反面教材,所以孔子时时刻刻都在修身养性,从来不做失礼的事情。前文也讲过,就连对方是小孩子甚至是盲人,他都绝对不会怠慢。
在《易经》里有句话叫“德不配位,必有灾殃”,这在今天这个年代可能不太好理解,但在古时候封建制度下,当真是会引来杀身之祸的,比如董卓之辈。
其实在现代社会也有同样的情形,比如贪慕虚荣的人,为了一件好衣服,还要配一双好鞋、好包……说到底,当一个人的德行不够,他打扮得再光鲜亮丽,也无法博得他人的尊重。
德行的修养一定来自于学习。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有修养有才的人都有自信,自然气质不一般,这些不是靠衣着打扮就能撑得起来的。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获得他们真正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