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我最讨厌师范专业,坚决不做老师。毕业了工作了,又觉得大学教师这行不错,一年2次假期,压力也不大,比起自己的苦逼常常加班的工作不知强多少倍。产生想做老师的想法是因发现做老师是锻炼演讲,口才得好途径,作为老师天然就需要思考,输入和输出。现在对老师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即使不从事这个职业,我们每个人也都是老师,教育孩子,沟通他人,把自己领悟的经验,积累传授后辈,把自己的感悟,思考传授他人……这是我们经常在做的事啊。退一万步就像老吴战友所讲,即便我们不教别人,或者不从别人那里学习,也始终是自己的老师,也是自己的学生。如果连自己否教不好,不能正视现实,在错误中理性,客观的分析,学习,彻底感悟,每次都被回忆所侵蚀,又有多少机会改善现在得处境呢?所以无论是不是老师,我们都要始终保持两种心态,学生和老师。
看到其它战友进步神速,更值钱,反思为什么我做不到,成长如此缓慢?
根本原因是着眼点不同,我只是在提高自己的认知,有一点提高便觉得不错了,别人放在刚需上,两者的自我驱动力相差万里,所以弗兰克打磨写作技能近乎疯狂,“赚钱”是刚需的战友在投资上全力以赴,眼界不同,思维不同,链接不同,投入不同,造成的局面完全不同。每天思考什么更重要?哪些是你的刚需?哪些是别人的刚需?哪些是你以为的刚需?哪些是别人以为的刚需?实在太重要了。在市场上,决定价格的是需求。我们购买某事物最根本原因是有用。
刚开始我们并不知道,那就先进去一个领域不断的实践积累,再找到规律并把他教给别人。
在一开始就引入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刚入门的困惑都记录下来,哪些能解决,哪些暂时不能解决?哪些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哪些需要与人沟通?哪些可以暂时忽略?逐步完善,把它标准化,模板化,学会与人分享,如果你觉的你讲了一些方法,就能被别人掏空,你的价值也太脆弱了。
在学习中观察,在观察中摸索。关注个人成长,提高单位时间的价值。千万不要以为偷懒是赚到了,那只是拉低了自身单位时间内创造价值的能力。你的技能提高了,最不缺的是平台,知乎,喜马拉雅,一块听听……甚至只要你能力强,水平高,有的是团队愿意帮你运营。
当我们融会贯通就可以出书,音频,教授课程等多维度打造产品,满足更多受众。把同一份时间多次出售,不仅尽快实现财富自由,还能帮助更多的人,这具有重大意义。
打造产品一定要做大家有用的产品,要问问到底谁需要我不是我需要谁?就像你把文章写的十全十美,但没有认停下来搭理你,你就白忙一场。
学会科学的吸引注意力,是每个人应该学会的内容。
我们为自己打工,做事肯定不能马马虎虎,既然市场有需求,又不能供给,那就认认真真做好一款产品,满足他人的需求,帮助他们度过这个过渡期,节省时间和注意力,他门才会把注意力转到真正重要的刚需上,就像满足了生存需求,才可能追求精神需求。
记住满足他人以为的需求并非不是需求,只是没有想象的那么重要而已。
我们要不断的成长,成长并不是变好,向上,而是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元,让自己有更多的方式来应对环境的变化。不断升级自己的个人模式,有更多的方案来解决变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