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本书,进步不止一点点。这里是椰子私塾。
我们常说中国是人情社会,更准确的说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乡土是中国基层社会的代名词,它意指中国铺陈在土地上的广大农村。也特指人和土地的关系是相互而密切的。这本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人情,了解传统的来源以及中国能历经万难仍得以保存的精神。
❶ 乡土和其上的人。
在乡土中国,土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的。土地像神明,像母亲。它是衣食生活的来源,也是情感的精神寄托。
1、与“土”联系在一起的是“乡”,这即是指一个空间概念,也指一个共同生活的社群。“乡”是落实在某一块“土”之上的,也意味一群共同长大生活的人,这群人是我们自小便熟悉。在一个特定的空间及文化里长大的人,有什么样的特性呢?他们之间的相处之道是如何形成的?共同遵守的规则是什么?规则来源于传统还是法律?对于土地的理解越深,便会对生活在其上的人理解越透彻。
2、乡土其上的人,知识结构和来源与城里不同,他们更的是通过对身边的土地的熟悉来认知这个世界。因此,在这种传统中,人与自然是一种更为亲密的关系,在这种感知之中,自然启发了人,人也体悟了自然的奥秘。理解生老病死的循环是自然奥秘的一部分。
❷ 乡土社会的地方性。
对于土地的依赖使得乡土社会的人在空间上是相对固定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是乡土人的生命循环。
1、乡土社会的总体结构是比较稳定的,而且偏于固定。主要原因是农耕的特点不能离家太远,二兴修水利需要大家共同合作;三为了安全;四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
2、空间上的相对固定,人们生活在一个相对狭小的区域,形成了一个很少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所以,乡土社会是一个人情社会,因为在这个社会中交往所及都是熟人,在熟悉的其上建立起了日常交往中的相互信任。这种信任不需要订立契约,也不依靠法律的规定,而是这个日常交际圈中的基本规矩。
3、土地和乡人构成乡土中国的两大要素,分别成为影响乡土人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因素。在这两种环境的影响下,生活习惯的养成,是靠潜移默化而在一个人身上形成,而不是现代公民社会陌生人之间靠订立法律条约及暴力制裁来维系。因此,这种规矩不易养成,因此也不易除去。
❸ 乡土社会语言
乡土社会有一套自己的语言和运行逻辑。
1、乡土社会中的人的知识来源主要是通过亲身感知,通过各种感官来认知自然中的事事物物。乡土人也许没有接受过儒家的伦常教育,但不意味着他不遵守日常代理。
2、乡土社会中使用的语言主要是“日常语言”。日常语言意识着对话的环境和内容在对话对方是熟悉的,对话也是在熟人之间展开。
3、特定的区域形成特定的语言,这既可以是口音上的差别(方言),也可以是一种言谈习惯的差别,这种特定的空间性构成乡土社会语言各不相同的特点。
4、语言不仅仅只是一种工具,同时也是一种记忆。它既可以是一种个人记忆,也可以是一种集体或族群记忆。乡土社会中人的记忆是通过口头语言来传递的,正是在这样一代代的口述传授中,每个家庭形成了相对独立而意义特殊的历史传统,也是每个家庭的核心精神。
10个月阅读40本书,包括:自我管理、沟通协作、心理学、逻辑思维、社会素养、科学素养、艺术素养、商业素养、哲学素养、生活,每周一本书。希望能够做到——今天比昨天聪明一点点。
这是社会素养部分——《乡土中国》 (作者 费孝通 )精读版的阅读笔记。Day-1/6。
Keep g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