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我初中毕业,憋完了九年义务教育,终于松口气开始接触现代通讯工具,用的还是按键式老人机,QQ则是当时流行的社交平台。
刚登上QQ,就欣喜地翻开毕业前收集好朋友QQ号的小本本,认认真真地添加,等待通过。
老人机看不了QQ空间,每天这个软件出现的新奇事儿无非就是哪个好友网名又变了,个性签名又换成了哪个。
某天百无聊赖打开软件,发现闺蜜换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网名,我突发奇想:拿闺蜜的名字去搜,添加年龄比我大一岁的女生。目的很明确:找到一个正读完高一的女生,提前了解一下高中生活。寻找添加的过程全凭直觉,依稀记得添加了应该有7、8位,最终添加成功的有3、4位。
当时添加成功后,第一句话是“你好呀,我是一名刚初中毕业的学生,想提前了解一下高中生活,请问你是刚读完高一的学生吗?”最终回应的只有2位。很正常,网络的虚拟感很让人没有安全感,包括我也一样,如果不是目的明确,我应该不会去通过网络随便搭讪一个陌生人。我心里一直警惕自己,对方若切换话题就跑。
我也没想过她会信任我,又或许,是两个初生牛犊不怕虎的人选择了相信彼此。第一次聊天便聊开了,她告诉我浙江的毛毛雪,家乡是4A级风景区,她要给我发刚出门散步拍的照片,但是我告诉她我的手机显示不了照片,因此作罢。我们聊了近一个下午,我第一次对着手机发笑。
那段时间我经常会想很多问题,比如高中是怎样的,高中要如何改进学习方法。忧虑与憧憬交加的情绪通过按键下的信号电流,传给了屏幕那边的她。
第一次深夜聊天也纯属偶然,那天我本来是比较早发的消息,当天没等到回复,就想着她应该还在忙吧。结果在关灯爬上床后看到屏幕上的企鹅跳闪着,点开看到她长长的回复。我很抱歉地说“深夜打扰啦”,她说没关系,自己本来就是夜猫子。
之后聊天频率变得很高,已经忘记聊过什么话题,只知道后来我们成了彼此遥远的陪伴,最后还互称姐妹,留了彼此电话号码。
高中生活如期开启,上电脑课无聊就打开百度,只是每次都是输入一样的三个字“前童村”,那是她的家乡,我当时还不知道所谓的4A级是怎样的,我只知道,照片里的鹅卵石古村道颇有一副“小桥流水人家”的模样,从此,这三个字在我心中埋下了种子——等我上了大学,我就去浙江,去宁波,去宁海,去前童。
她告诉我她们学校举行了校运会,她已经把照片上传到了QQ空间,有空可以去看看。我用的还是老人机,于是从室友那里借来了触屏手机一次性刷完了六七十张照片。
后来,她突然不回我消息了,我就直觉她心情不好,于是问她怎么了。应该足足有一个月的时间,我没有收到她任何消息。
我遗憾地认为我们的友情就此告终。结果在学校的某一天,收到她的短信,把你的地址给我,我想给你寄封信。
我欣喜若狂,同时却要耐着性子等啊等,过了预期的一个星期之后的每一天,我都会跑去保卫室把信筒翻了个遍,直到确认没收到之后才有些沮丧地离开,像极了考砸的时候查看成绩单时的心情。
终于翻到她的信的时候,我的手颤抖起来。顾不得装进书包就一路飞奔回宿舍爬上床小心翼翼地撕开信封口,生怕撕坏了里面的信纸,信封里附了她的照片,短头发,穿着校服,盘着腿坐在操场的草地上,戴着镜片厚厚的眼镜的眼睛看着天空,嘴角露出淡淡的微笑。
照片没有过胶,现在它还在我的相册里,用透明塑料膜完好地封着。打开信纸,读了一遍,又读了一遍,可能我们的忧虑相似,所以在情绪上有着莫名的相通。她在信里跟我解释了很久没回我的原因,因为没有回我而愧疚,不知道如何面对我,越是不知道如何面对我,越是拖着,到最后想到了以书信的形式。我把信揣进书包里的一个单独的小格里,从此,它成了我随身携带的物品之一。
我回了信,但我找不到独照寄过去。在精品店看到了一个很小的小本本,封面是海边建筑,我买了两本,其中一本写了一些话一起塞进信封里寄给了她,另一本至今仍在我收藏宝贵东西的小塑料箱子里。她喜欢建筑,甚至感染到我,后来每次需要买本子的时候,我都会特别关注封面是建筑物的本子,拿起来在手里看着,脑子里想“这建筑物挺精妙的,她会不会也喜欢呢?”因为没有独照,我开始一直找机会让我闺蜜帮我拍照,好让我以后寄给她。
她第二封信来了,装饰比第一封要精致,信封上点缀了部分贴纸,信封里附送了西方建筑物卡贴,卡贴我没有用,而是把它们贴在了我的相册里。她告诉我她的梦想是考上我们省的华南理工,因为这里的建筑学最出名,我告诉她我很想学医,梦想去中大的医科系,也是因为中大的医科系广东最出名。对于还没经历的人来说,一切都是有可能的,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大胆地做梦。我们在那段岁月里互相搀扶,我一直想着,她如果考上华工,我考上中大的话,我们大学就可以成为同一个城市的好朋友了。
我给她回信,告诉她我进步了,进入了重点班,离梦想更近了一步,但也因此感到了巨大的压力。同时寄给了她我的照片,送给她我亲手制作的植物标本。
后来我升上高二,可以继续做着我的梦,而她却不同,每次打击就是真真切切的打击,鸡血不再有效,一步步走向真实,又或许不是真实,而是被一次次打击后再也没办法像以前一样吆喝着“我还行”。我开学了,她说要给我寄一封挂号信,同时还给我寄了一个快递,说是“开学+生日”大礼包,原本平凡的每一天都变得有所期待。她给我寄了很多东西,校报上优秀考生的经验分享,学校出的经验交流杂志,还有打印的几篇她觉得对我有用的文章。印象最深的还是那张写着16个国家语言的“生日快乐”,我当时看不懂,拿给英语老师帮忙翻译,她告诉我结果的时候我转过身一把抱住我的同桌,同桌都被我吓到了,可能当时把同桌当成她了吧。在信中她依然带着淡淡的忧伤,她说等待月考成绩就像凌迟处死,我的信是她唯一的期待。
不知道是不是每一段感情到达顶峰之后都会走下坡路。没有任何预告,我们的联系越来越少了,我觉得她应该就是高三忙吧,所以也没怎么去打扰她。可是已经少得可怜的消息还是没有收到回复,我告诉自己可能她戒网了吧,即使每到假期才亮起的头像告诉我不是这样的,我又告诉自己,可能她只是想静静。但是过年的时候我还是忍不住给她发了很多消息,她依旧没有回复,我有些失落,坐在客厅上发呆,思考是可能发生了什么事,还是有什么原因,无果。
后来她高考的时间到了,我那阵子更是希望能带给她点什么,却最后只能在短信里发了“高考加油”,依然没有回应。我又给她写了一封信,预计着等她高考完就能收到。大意是,结局已定,愿好,若非所愿,也请勿过度悲伤。信有没有收到至今仍是未解之谜。高考录取结果时间我也是关注着,但是我是过了好一阵在空间里看到她大学的名字,不是华工,但是是她喜欢的建筑专业。虽然还是没有回复,但是心里稍稍安心了些。
轮到我踏上了高三,刚开学那会儿有点期待会不会她就突然出现,像以前一样鼓励我,直到这种想法也慢慢淡忘在我的记忆里。过年的时候,我突然想到要不打个电话吧,兴许就接了呢。打了几个,前几个没接,最后一个挂掉了,我也就没再打。我想,可能是她觉得我高三不想打扰我吧,或许高考完就好了,至少高考前没等到加油消息的我也是这么认为的。
高三一年我成绩一直走下坡路,直到高考依然,考了整个高中最差的一次。理所当然没去成广州,比她还差一点儿,没学成医。
高三我换了触屏手机,可以显示号码归属地,一般陌生号码的电话我都不会接,唯独显示浙江的,我一个都不会漏掉,甚至有一次没接到,还打了回去。最后会发消息给她也是第一部触屏手机的时候了,打开对话框,永远只有来自右边的方框,但我似乎很平静,只是偶尔会跟朋友聊起这件事。
录取结果出来后我依然告诉了她录取结果,偶尔会刷刷她的空间,隔天也发现我空间里有她的访客记录,只是,我永远没有收到回复。
至今她的网名没有换过,而我换了第三部手机了通讯录里也依然存着她的号码,也还背得出她的收信地址,信件撕掉的开口条儿也都依然能在箱子里找到。
有好多人问过我最想去哪个城市旅游,我每次只说两个字“浙江”。
如果每一段感情都会走下坡路,那我宁愿不要高峰,只愿细水长流。但也总有人告诉我,有些人注定只能陪你一段。人与人之间的缘分真的很奇妙,现在的微信也一样,或许每个人微信里都有一个特殊而重要的标签,而且偶尔会洗一遍,然后那个熟悉的陌生人又消失在你的世界里。我只是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人,在那个标签里,可以有永远待在里面的人。
多希望她可以看到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