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的小伙伴一定都懂的一个梗就是:不舒服啊,肯定是上火啦,叫你别吃xxx你不信。在我家也是这样,甜食不能多吃,辣的不许吃,冰的也不许吃,理由通通是:吃了会上火、拉肚子······
如果说为什么别人吃了没事,理由就是:体质不同。这就导致我小时候吃零食基本是偷偷吃,由此也有很多难忘的回忆。
印象最深刻的是一盒巧克力。这个倒不是自己出去偷偷吃就有的,但是也没吃到,因此被我和弟弟妹妹们惦记了几年。
为什么印象最深刻呢?
因为那个时候家里有一盒这样的巧克力(忘了是不是我爸爸带回来),我们一直都等着吃。好不容易等到了过年,先敬过祖先,然后就心心念念想吃了。没想到啊,我爸妈拿去走亲戚送人了,理由是我们的体质不同,吃了会上火。
哇,那个气啊。后来念念叨叨了几年,好像也没再买过。而且慢慢的要么牙齿不舒服了,要么不爱吃甜的了,就没再吃过了。因此此物荣登童年吃不到的零食榜首——甜食。
其他的甜食我自己也不爱吃,吃的最多还是冰的和辣的。
冰的当然是雪糕和冰棍啦。
读一年级和二年级的时候,村里还卖着一毛钱和两毛钱的冰棍。一毛钱的冰棍瘦一些,两毛钱的冰棍就胖一些。虽然两毛钱的价格上比一毛钱的高了一倍,但吃起来并不比一毛钱的好吃,因为一毛钱的冰棍比两毛钱的冰棍多了一种甜味,吃起来真的很好吃。
灵魂画手又上线了*^ー^
当时还流传一种说法,如果牙疼的话,吃根冰棍就好了。我当然没机会试了,因为我妈也不会信的,一定以为是我们为了吃零食编排的。直到有一次,邻居大婶和我妈聊天说这是真的啊,原因是冰棍里面有样什么什么东西,就可以治牙疼。我妈才半信半疑,不过我们也吃不上。
除了冰棍,还流行把塑料瓶装的芬达、可乐冻成冰块,卖给小朋友。那时候我好像还没满6周岁,自己跑去老家河对面的小卖部,买了一支冻成冰的橙色水。刚刚拿回来就被奶奶看到,奶奶一看这水,大惊道:“这个水有毒的!你不可以吃!”
虽然我不明白为什么有毒的水都有人卖,但是就这样在我奶奶的半哄半骗之下,又走了老远的路,过了河去退了这瓶水。
还有一次,在路上买了冰棍吃,才刚开始吃不久,突然发现我妈在远处骑着自行车过来,我大惊,当机立断,随手就把冰棍扔到河里了。等到我妈到我眼前时,赶紧否认自己没有吃零食。效果就跟那个在网吧说阿姨你认错人了一样。
这种毛病造成的影响是深刻的。一直到我读六年级了,有一次买了个“中国汉堡”吃,热腾腾的,才刚咬了两口,突然见到同学过来,我一个紧张,就把饼给扔出去了。等和同学打完招呼,回头看看躺在草地上的饼,我的心情真的很复杂。不要问我,为什么要扔出去,我也不知道。
那每次都能成功吃到嘴的,就是辣条啦。这也是多番经验的积累。出门偷偷买零食,讲究的是不留痕迹。一开始,我妹妹吃东西,总是吃花了嘴,因此被我们嫌弃。后来经过多次练习,情况就有所改善了。
几毛钱的辣条,要吃到好吃的总是得不断尝试。有时候吃到好吃的,买着买着又没有了。有时候吃到难吃的,那就是自己买的辣条,再难吃也要吃下去。
有一种叫“北京烤鸭”的辣条(嗯,应该叫大豆制品,姑且归为辣条吧),出品一直很稳定,广受欢迎,大概在我读初二的时候,最流行。5毛钱一包,1块钱2包。吃起来,幸福啊~~~
呼~写得好饿啊,不写了。
现在出门在外,吃东西都不用偷偷吃了。只是每次去超市,都觉得没有什么零食想吃啦。果然是大个人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