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真爱
真爱是以孩子的需要为核心,0-1.5岁是无条件的爱;
1.5-3岁是尊重孩子自主的探索,在孩子需要帮助时出现;
02 溺爱
溺爱,是将0-1.5岁对婴儿满足模式一直贯穿成长;
溺爱是披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外衣,其实只是为了满足自己。
03 溺爱的本质
溺爱并不是真的满足孩子,是满足自己的“内在小孩”,
比如,看不得孩子“受一丁点苦”的人,其实很可能他小时候很苦。
04 溺爱的曲解
大家都觉得溺爱=过度的爱:都是我爱你爱得太多,把父母放在了道德制高点;
其实,溺爱=过度地阻碍,阻碍一个孩子探索和成长的机会
05 拥抱的力量
若孩子长大后依然迷恋公仔或小被子,很可能是缺爱、缺少母亲拥抱的外显;
有空放下手上的工作和手机,多多拥抱自己的孩子吧。
06 积极回应
无回应之地,即是绝境;
当孩子对我们表达需求时,不要否定它,压抑它,而是接纳它,并积极地回应它。
07 好孩子
我们的社会文化喜欢“好孩子”,她在家听父母的话,在学校听老师的话,做事情是“完成一个个的任务”,而不是自己的内在动力。
好孩子常见的表现是:缺乏生命力。
08 听话
我们习惯要求孩子听话,因为我们既习惯了缺乏与孩子心灵的链接,也不习惯与孩子肢体链接,只能追求在思维和语言上的链接。
09 先链接再纠正
当孩子犯错,你是不是一上来就讲大道理呢;
成熟的父母会先感受孩子,询问原因,然后一起商量解决方案,而不是单方面的给建议。
10 生命价值
生命的价值在于选择,
如果父母什么都替孩子做主,那么就是在杀死孩子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