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局势风云变幻,英国脱欧、叙利亚战争、南海争端以及沸沸扬扬的萨德反导弹问题此起彼伏。要看懂这些时政热点,就要在广度上下功夫,把它放在一个“大背景”下才能看清楚,而不应该是“就事论事”,否则就会被假象所迷惑。系列畅销书《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作者王伟,结合地缘政治、全球经济等,以多元的视角、清晰的思路、流畅的文笔、详实的数据和精美的地图,编写了《用地图看懂世界格局》,帮助我们看透国际时政热点背后的大国博弈。
王伟认为,对于一国的经营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势、业、财。所谓势,包含一国的地缘、自然资源、人口、社会体制;所谓业,在近代至少应该包括工业基础、农业基础以及军力;所谓财,则是一般意义上的财富。三者之间,以势可以创业,以业可以生财。然而有财未必有业,有业未必有势。古往今来,无业之财,无势之业,无不如同沙上之城,一时看着或许辉煌无比,长远来说却都难以为继。所以,“势”对于国家发展至关重要。
在四大政治经济板块中,美国凭借濒临两洋(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地理优势,以及占据绝对优势的海军力量,可以控制全球大部分的海陆通道,并对各个沿海区域构成潜在危险,由此来对欧亚非三大洲施加影响。俄罗斯地大物博,资源总量和国土面积均居世界首位。所处的位置西抵欧洲,东接东亚,向南则可将影响力延伸至中亚、南亚乃至中东地区。庞大的体量与得天独厚的地缘位置一同决定了“北北极熊”在国际格局中的位置。对于欧盟各国而言,资源紧缺是其地缘政治中最大的劣势。俄罗斯著名学者奥·切尔科维奇曾在论文中援引权威数据称:俄已经探明的自然资源储量价值约为30万亿美元,美国已经探明的自然资源储量价值为10万亿美元,中国为5万亿美元,西欧为2.5万亿美元。由于西欧各国自然资源匮乏,资源大多以来进口,从而制约了欧盟各国的发展。比如,德国主要依靠俄罗斯和西亚的能源出口,法国则主要依靠利比亚等北非国家。
从地缘政治角度来看欧盟内部,英国和欧盟其他国家本质上就是典型的大陆与海岛之间的关系,从资源、战略纵深、文化交流等诸多方面来说,海岛比大陆天然处于劣势,而海岛的发展乃至生存,也自然依赖于大陆的各种资源。因此,对于海岛而言,想要既获得来自大陆的滋养,又可以保持战略上的主动,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大陆保持分裂状态。众所周知,国际社会上“没有永久的敌人,也没有永久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英国在数百年里所奉行的“大陆政策”,同样是为了保持欧洲各大陆国家之间的“均势”。英国人不会与任何一个欧洲大陆国家永久性结盟,只会联合次强来削弱最强的那个,以此来保持欧洲大陆始终不会出现一个可以统一欧洲的大国出来。因此,英国便以脱欧为手段,为本国谋取利益最大化。
美国与英国相似,最大的先天优势之一在于其孤悬海外。这一地理特征。美国的全球战略与英国的大陆政策相似,并不指望占领或是征服谁,但必须确保旧大路上尽可能不出现大国或是大型国家联盟。理解了这一点,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美国政府会如此热衷于指出中、俄两国内部的分裂势力,同时对欧洲一体化一直持反对态度。其中的关键逻辑就在于:大陆越分裂,海岛获利就越大。长期以来,很多人对欧洲的外交战略都有一个很大的错觉,认为西欧是美国的传统战略盟友,而与俄罗斯则是不共戴天的敌人。事实上,在两次世界大战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既对欧洲扮演了救世主的角色,又是欧洲霸权的终结者和取代者。更客观地说,在整个冷战期间,美国人通过给欧洲制造出了一个敌人,从而“维持”了美欧之间的盟友关系。比如科索沃战争,以德国为代表的欧盟企图通过一场战争来打通资源通道,进而获得和美国分庭抗礼的资本。而要达成这个目的,他们却打算拉美国人进来,并且让美国人来主导这场战争。最终上演的却是引狼入室的桥段。
对于中国而言,在新型大国战略之下,要谋求发展,危机与机遇并存。一带一路战略规划提出之后,大批中资企业“走出去”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无论从现状还是未来预期来说,风险防控都是未来海外投资中必须正视的一个重要问题。从大处说,这绝不是一个仅限于商业范畴的话题,而应该与我国的地缘安全、外交战略乃至国内的社会管理放在一起通盘考虑。何为何不为,应该自上而下做统筹规划。唯有如此,才能从源头做到风险可控,也避免让几个领域形成相互掣肘的尴尬局面。
总而言之,《用地图看懂世界格局》告诉我们,包括地缘、自然资源、人口、社会体制在内的“势”,对于世界各国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所有的时政热点也都脱不开其中蕴含的经济规律。作为我们而言,就要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只有如此,方能更显大国风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