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面胶》这部剧,用超现实主义的手法为观众展现了一幅日常生活的画卷。剧中的两个男人,李亚平和王教授,在这部剧里生龙活现地诠释了“双面胶”一词的深刻内涵。在这两个家庭里,冲突的形式相形见绌,但冲突的本质却指向同一个词——婆媳关系。
其实,婆媳关系本身就是个伪命题。它听上去是婆婆和媳妇的二元关系,而实质上是婆婆、媳妇和儿子的三角关系。并且,这个三角关系的核心是儿子,而不是婆婆和媳妇。从这个角度看,婆媳关系是一个再糟糕不过的词语,因为这给了儿子一个借口,让他从容地说,这是两个女人的事情,他可以做的事情不多。实际上,他才是核心,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如果他袖手旁观,那么所谓的婆媳关系是很难处好的。
这部剧里,李亚平在几乎一切问题上都不和胡丽娟在一个立场上讲话,始终把自己的母亲的观点和意见摆在至高的位置,丽娟只得含冤,可是她终究不是个逆来顺受、忍气吞声过日子的女人,迁怒至极时便会爆发。李亚平一直在逃避这种矛盾,夹在所谓的“孝顺的儿子”和“合格的丈夫”两种难以调和的选择里,十分痛苦。但他还是乐意做一个愚孝的儿子,或许是更为擅长。
这个三角关系,看上去是中国传统的大家庭观念所导致的结果。因为大家庭观念,我们习惯上在结婚后把男方的老人接来一起生活。这样一来,媳妇和儿子的这个新家庭,就和原来的大家庭搅在一起,从而很容易出问题。因为传统上,媳妇的角色是最不重要的,她是大家庭的“外来者”,一开始必然难以融进大家庭的体系。但是,现在的家庭中,媳妇和儿子差不多是同等重要,她一样要承担经济压力,一样要去外面奔波,而且一样拥有很多的资源,她必然认为,这是她的家,而不是婆婆的家。如果婆婆认为,这是自己的家,并忍不住要在这个家中做主,就势必会起冲突。假若儿子上了“婆媳关系”这个词语的当,而不积极调解,那么这个家庭很容易支离破碎。
不过,问题的实质还不是大家庭,而是俄狄浦斯情结,即恋母情结——反过来说是恋子情结。俄狄浦斯情结是奥地利精神分析之父弗洛伊德提出的,但国内心理学界普遍认为,中国人的俄狄浦斯情结更严重。因为,传统中国家庭是失衡的,亲子关系是核心,夫妻关系是配角。在这种模式下,母子关系几乎必然重于夫妻关系。也就是说,对于一个妈妈而言,儿子是她最重要的情感寄托,丈夫最多排在第二位。这样一来,儿子一旦结婚,就会将更多的注意力倾注在妻子身上,这就意味着做妈妈的将失去自己最重要的情感寄托,这种巨大的丧失恐怕没谁愿接受。不甘之下,婆婆免不了展开一场和儿媳的争夺战。
必须强调的是,婆媳关系成为中国最典型的困扰性话题也有一个前提:公公婆婆和儿子儿媳一起生活。相反,假若是岳父岳母和女儿女婿一起生活,那么婆婆和媳妇之间的麻烦将被岳父和女婿的困扰所取代。因为,夫妻关系是亲子关系的配角,这一传统不仅造成了妈妈恋子,同样也造成了爸爸恋女。一个女子,因和父亲的关系太紧密,并且和父母一起生活的时间超过和丈夫一起生活的时间,最终令丈夫离她而去。所以大家庭并不是问题,假若大家庭尊重小家庭的独立性,并且,公公婆婆彼此相爱,他们的夫妻关系重于亲子关系,那么即便公公婆婆和儿媳便可和睦相处。
说来也怪,婆媳矛盾作为一种难以调解的关系,非常具有中国特色。在欧美国家,儿子一旦年满18岁,必须得独立生活。作为拥有精神和经济独立能力的儿子,尊重这一种必然的规律,认为自己如果有了小家庭,那也必须是足够独立的,没有上一辈的恩怨,更没有代际之间的恩怨。父母没必要插足自己的婚后生活,那就不存在同一屋檐下总有人低头的婆媳关系了。
婆媳关系有个大前提,如果你搞不清楚婆婆和媳妇之间到底界限在哪里?可能你的希望值就变得无限的高,最终你就会变得无限的失望。婆媳之间的底线是什么?就是怎么样摆正彼此双方在家里的位置。这里有两点非常重要,第一,婆婆不是妈,媳妇也不是女儿。必须要把这个界限弄清楚。这姻亲关系是社会规范决定的,不是血缘关系决定的。可是中国人有一个倾向就是喜欢把一些社会关系变成家庭关系和人情关系。从人情角度来讲,是黏黏糊糊,不分你我,结果在利益问题出现争执之后,分道扬镳。
婆婆往往习惯性认为你进我家了,你就是我女儿什么的,你就得孝顺我,听我的话。儿媳妇又不切合实际的期望进了家了,你就算我妈,那你得疼我呀,你得惯着我呀,我在娘家我妈就这么惯着我呢。我不想孝顺我妈那样孝顺你,但是我希望你像我亲妈这么惯着我。婆婆又想着我不想对我女儿那么不隔心,但我希望你像我女儿似的那么听我的,对我好。这不全是不切合实际的期望么?
我认为我们首先要搞清楚婆婆和儿媳就是因为丈夫这个纽带,儿子这个纽带,才拴在一块的,你要把这个摆正了,你就明白这个之间的鸿沟,是不可跨越的。所以我们说解决婆媳关系首要一点就是做婆婆跟儿媳妇的,俩人得分清楚那人不是我女儿,那人也不是我亲妈,它是姻亲造成的这么一个关系,所以一定要降低自己的期望值,期望降低了,一般来说就不会失望。要摆清这个关系,儿媳对婆婆像是员工领导,学生对老师,这些事你就理顺了,就降低自己的期望值了。
第二点是,你要认清楚经济社会的基本规律,中国为什么现在一块住的婆媳关系处理不好?这里有个经济问题,你可不要以为说亲人之间,这个爹妈对儿子,说我不求你回报,你想一想,凡是爹妈在儿女面前腰杆特别硬的是什么情况?你房子我给买的,你家里这些装修,车,都我给你买的。而且我给你带孩子,你离了我活不了。爹妈在物质上付出很大,他在家里话语权就强,而如果子女的经济实力强,往往爹妈在家里也得往后让。
血缘关系有的时候在琐碎的锅碗瓢盆当中也要让位于经济地位,因为婚姻家庭是中国最小的经济单位,这里就有浓厚的经济社会的经济出发点。目前中国的现状,初入社会参加工作的小两口根本没有能力承担与日攀升的物价,于是父母在子辈的婚姻大事上斥了巨资,因此便潜意识里取得了一定的话语权。她要干涉你的生活,这是由经济条件来决定的。所以规避婆媳矛盾,还有更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实现经济独立。
总之,婆媳矛盾的由来首先是婆媳双方的心理的落差,这种落差是由这对关系里最核心的人物——同时肩负着儿子和丈夫双重身份的人造成的,因此他必须成为一个理性调停者,而不是坐视不管的局外人;其次,尽量和老一辈的保持一种合适的物理距离,不能住的太近,当然也不能离得太远。最后,也是最现实的,就是在经济上一定要独立且清晰,既不能像李氏那样“团的太紧”,也不能学王氏那样分崩离析,以至于失去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