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壁偷光,悬梁刺股,囊萤映雪……
历史上有那么多的典故,与勤奋学习,甚至苦学苦修有关。
毫无疑问,国家、民族的进步、发展、繁荣,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学习。
可是,我们也关注到,在小学、中学阶段,中国学生可以说打败天下无敌手,尤其以中国留学生群体为典型例证。
但从大学以后,尤其是学生毕业后五年、十年期的就业、创业,中国苦读式教育出来的孩子,与欧美自由式教育模式相比,在创造性、拓展性等方面,还是有着很大的区别。
可以看到的普遍现象:孩子终日背着沉甸甸的书包,写到深夜的作业,周末四处补课、学特长。
家长紧盯家长群,要看老师安排什么,其他家长给孩子报了什么,周末再专人陪同孩子补习。
家长耗费了大量时间,花费了大笔金钱。
孩子苦不堪言,大量近视,也对学习产生了厌倦心理。
很多学生到大学,吃喝玩乐,释放一直以来的学习高压状态,如同脱缰的野马,把学业抛在脑后。
要命的是,中国学生近视率排名世界第一,事关国民素质与国家未来发展潜力。
一些特殊职业,如海空军在征兵时,因适龄青年高比例近视原因,可选人群已经缩到必须引起我们重视的程度。
基础教育的重心,应该在中小学阶段,完善学生人格,塑造思想品德,增加社会活动,提升综合素质。
让孩子多多参加课堂以外的社会活动,注重个体综合素质,在创造力、表达力、沟通力、抗挫能力等方面,有意识的进行训练。
应试教育的现状,改变的阻力很大。
多年以来,无论社会还是教育部门,以及专家学者,大众有识之士,都在强调素质教育,但多是雷声大,雨点小。
一茬一茬的孩子长大了,他们又成了父母,又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开始新的轮回。
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差一分,也考不上清华北大。
孟母三迁还不够,家长都在拼尽全力,想尽办法,增加孩子的竞争优势。
现实就摆在那儿,进入名校和非名校的学习、就业乃至未来社会圈层,有着本质的区别。
可喜的是,教育部痛下决心,为学生减负,为家长解难,在2018年连续出台相关政策,要求校内减少作业量,开展校外培训机构整顿,也取消了N多题材良莠不齐的大赛、竞赛。
学校也开始响应教育精神,取消低年级作业,压缩高年级作业,增加第二课堂内容,积极组织开展研学活动。
当然,从师资配备、场地要求、资金投入等方面考核,教育新政对民营教育机构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小机构成长空间被大幅压缩,大型机构运营成本增加,个别机构开始提升学费。
如何顺应时代发展,针对提高孩子综合素养与学习能力的培训,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其市场必然无限广阔,大有作为。
未来,教育培训行业也许会跃出几匹黑马来。
2018,教育行业大变革。
政府规范市场,学校作业减负,机构慌了元神。
2019,在新的一年里又会怎样呢?
可以确定的是,至少,家长继续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