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骗过别人,先骗过自己。”
行为本身没什么好骗的,事实真相摆在这里没有说谎的必要,谎言注定也经不起考验。而是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哪些我所呈现的带着我想呈现的心理被呈现,而真正的所思所想被掩盖起来。极有可能做一件事是因为爱的时候说是恨,因为是恨的时候又说是爱。当然生活不是一句简单的话所能诠释的非黑即白,更多时候背后那个心理机制的复杂程度难以想象。
举个例子,我偶尔写日记,日记说到底是对自己一天的生活记录思想总结,这个行为本身所产生的内容并不想被人知道,但在这个行为,写日记这个行为发生的时候,写过日记的人就知道会不自觉地想到别人看到会怎样。不自觉地作为内容的产出者去调换身份,假设有内容接受者,假想作为内容接受者会如何看待这份内容的产出。这并不完全是一件坏事,比如说一些专业性较强的科普文章,如果能站在读者角度心里想着读者以和读者一起解决问题的姿态来锤炼文章,吸引读者兴趣让读者知道作者说的是什么的同时也让读者明白作者这些东西所想传达的心情。那么这一篇便不是枯燥乏味的教科书而是可以深入人心从而深入大脑的成功的文章。可是在日记这种私密的东西就会变成一个怪圈,我明明满脑子的三最后写了四最后结果就是不三不四。再举个栗子,我比较喜欢说小情小爱就举个爱情的例子。有多少人在作为“恶”的那一方,做了大众认为的“恶”的事,出轨也好,什么也好,依旧能舔着脸表演假装深情。这种表演最初的目的不就是为了避开世人的谴责吗,而表演到最后,想要世人信自己便也信了。
我今天说这么多词,骗也好,假设也好,表演也好,说到底都是一个词——自我辩护
我不断探究我自己,发现我好像就是经常为自我辩护的一个人。我曾问别人当我们在想人生中的问题,小情小爱也好,人性的善与恶也好,我们是在思虑还是在思考呢?在问问题前我先自我定义了这两个词。思虑——无用的自我消极的无限循环,带来的是堕落是沉沦。思考——长期价值观输入输出经历与经验的高浓度提炼。这个问题我是没有固定答案的,当我控制不住我自己不停去想的时候我大张旗鼓我摇旗呐喊我说这是思考,当我觉得世事如此无需介怀的时候我又不屑地说这是思虑。而每一刻的我都坚信那一刻的答案对我是正确的。或许也没有什么不对,只要我需要不就是一种正确吗?
可是放到人际关系上,当有了别人的牵扯之后我们再来看这个问题。以前看姜思达采访一个女演员,女演员说了什么我忘了,当时评论有人说女演员在另一个节目里说的不一样,再正常不过了,此刻说的只是此刻所想而已,就像爱不是永恒的,想法也不是永恒的,正因为想法不是永恒的爱才不永恒。但就有人揪着春夏这个点不放——你在撒谎吧!无独有偶,《非正式会谈》有一期有个嘉宾说他不喜欢在众人面前表达情绪觉得这不好,恰巧就在这期提起“家”这个话题,这个嘉宾就哭了。这时候弹幕键盘大军又开始聒噪了。
写到这里,我开始想我写这些的起点是什么。无非是我在洗脸的时候开始自我怀疑,自我谴责,我是不是一直在自我辩护?有不断的想法在我脑中产生而我想要记录下来而已。写到这里已经超出了我当时想到的那些。最后不得不承认,我是一个经常自我辩护的人。那就再为自我辩护一次,自我辩护并不是一件坏事,我想骗你先骗了自己,连我自己都骗过了,那假不就是真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