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有一个读书方法“八面受敌读书法”,它就讲究的是在阅读之前,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
你在这本书里你要得到什么?
你的疑惑是什么?
能不能在书里找到?
当你有了问题之后,读书就会非常有效率地去吸收书中的知识。
你会知道你想要得到什么东西,一本书你可以反复的读很多遍,当你一本书用这个方法读透了之后,它取得的效果,比那些泛泛而读的人要好的多。
而马伯庸是如何理解的“八面受敌法”呢?
他把八面受敌理解为小时候打群架,当一个人面临很多人围攻时,此时挨打成了不可避免的事情,最好的方法是盯着一个人一直打,不管别人怎么打你,只管打一个人,最后那个人会站起来帮你挡住其他人。
运用到读书上就是一次只盯着一个目标,比如苏轼读汉书先是了解官制,下一次就是地理,再下一遍就又是另一个目标。
再看马伯庸用“八面受敌法”读诗““
读陆游《陆放翁诗抄》,先是读陆游热爱生活类的诗,其他一概不看,然后读陆游的爱国诗,其次是读他爱猫的诗,按照这个方法可以更全面的理解陆游这位诗人了。
如何升级”八面受敌法“?
他在”八面受敌法“的基础上做了升级,《隋唐两京坊考》是一本资料统计书,他觉得非常枯燥,没有故事情节和逻辑性,直接读很难读下去,当他带着创作的目的,运营想象力,把书中的地点细节描述,想象成一个故事,以开脑洞的方式记住书的内容。
这些细节就成了他小说中的点睛之笔,让小说的真实感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