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的城市发生了一起校园欺凌事件,一个有心理问题的六年级学生用极其残暴的手段欺凌一个一年级的孩子,我跟许多家长一样看到新闻后感到十分心疼、愤怒。
行为背后的问题,几乎都是关系的问题。如果一个孩子的心理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他就好像长期生活在冰冷的黑暗中,会做出冷血无情、叛逆甚至违法的事情来吸引外界的注意。
从心理学角度剖析,那个“霸凌”学生的问题关键点在于:他的内心需求没有被看见,更没有被满足,从小没有形成正确的依恋关系,所以才会做出惊人的举动。
加拿大注明儿童发展心理学家戈登.诺伊菲尔德写的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编著的《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这本书中的从依恋关系着手,深入剖析了不被看见的孩子,自我难以健全。
001欺凌,是为了满足依恋的饥渴
一个欺凌者通过贬低、攻击、伤害别人,想试图获得主导权,利用别人的弱点和不安全感,通过欺凌别人,向别人证明自己是老大。其实,他们想要的是满足自己的依恋饥渴感。
一个欺凌者的依恋饥渴感没有得到满足,你去跟他讲道理是讲不通的,因为我们这些所谓的道理,在他们看来并没有任何道理。
欺凌者总是无法得到真正需要的东西——温暖、爱和亲密关系。欺负别人以及别人的服从,无法取代真正的需求,所以很多欺凌者会更加变本加厉,提出更多过分要求,做出更多出格事件。
002逆反,源于不被看见
一个孩子觉得自己受到控制或者压制时,就会产生逆反心理。事实上,逆反心理贯穿于我们的整个人生,即使是成人阶段也不例外。因为没有人喜欢被控制,尤其是孩子。
很多受逆反心理支配的孩子,会不断地违反禁忌,甚至会做一些如开头事例中类似的违反法律、违反人道的事情。
003如何缓解逆反心理?
作为孩子的首要监护人,应该学会“看到”逆反问题根本在于亲子依恋关系出了问题。逆反的原因十分稳定,主要是父母施压过大造成的。
前段时间,女儿的学习稍有退步,焦虑之下的我一口气买回了五套试卷让她做,迫切地希望她回到原来的“学霸”状态。
然而,事态发展并不如我意——她要么直接说不做这个卷子,要么趁我不注意,把答案草草抄上去应付了事。
看完这本书,我明白了原来在孩子考试失误时,她需要的不是补习,而是帮助她恢复自信。她自己内心的挫败感我并没有看见,当时也没意识到考试带给她的创伤是需要一点时间修复的。
父母了解了依恋的力量,看到孩子逆反心理背后的动力,才会感受到依恋的力量和逆反的力量之间的界限。
当逆反心理出现时,首先看见孩子的内在需求,跨过那道界限,才可以化逆反为奋进的力量。
004看见,就回应
当孩子的依恋需求被看见时,应该积极回应。我们很多成年人在期望得不到满足时会出现失望、愤怒等情绪波动,更何况年幼的孩子。
许多客体关系心理学家们都讲到一点:对幼童来说,无回应之地即是绝境。并且,幼童获得回应的数量和质量,将决定他未来的沟通能力。
在亲子关系中,及时积极回应,就像一道光,照亮孩子的内心世界,让孩子感觉到被爱、被看见、被接纳。同理,在成人的社交中,这一条也适用。
当今社会,亲子关系及教育问题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挑战,为人父为人母为人师,不妨试着再深入一点点,看见孩子的依恋需求,积极回应,给一束光,照亮那个原本纯净的小小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