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年级动物学、五年级植物学、六年级矿物学之后,七年级终于来到了人自身的学习——营养与健康,生命科学的学习还将延续到更高年级的课程,八年级将学习骨骼与肌肉、经络及神经感官,高中阶段将学习细胞学、遗传学、胚胎学等。
本次教学内容安排如下:
第一周
第一天,七年级的生理学板块从人的出生开始——“生命之初”。第一堂课我们请来了荣娜老师和半岁的小君杨,同学们近距离的观察宝宝的外貌和动作,大家充满了对这个幼小生命的好奇和崇敬,还听了荣娜老师分享现在如何照顾这个孩子,以及孩子出生的经历和感受。课堂的工作是画一个小婴儿,大家都画的是被包裹着的襁褓之中的小婴儿。晚上的家庭作业是采访自己的父母,了解自己小时候的故事和出生经历,并完成采访作文。第二天的分享太精彩了,每个人的出生都有自己的故事,更巧的是,班上除了一个顺产的以外,全都是剖腹产,原因各异,头大的、太胖的、脐带绕颈的、缺氧的、羊水少的,让人觉得来到这个世界上可真不容易,妈妈们也遭受了各种磨难。其中一位同学的妈妈,还记了孕期日记,字里行间诉说着各种辛苦和对孩子的爱。
第二天,同学们各自分享自己的出生经历,以及自己的妈妈怀孕时的经历。
第三天,有了孕产这个与母亲重新连接的基础之后,开始过渡到女性的生殖系统——“我们的第一个家”,以卵巢和子宫为主的学习。
月经的真相
这个内容的学习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当有同学问到卵子不受精会怎样?回答是,就不会有受精卵在子宫内膜上着床,子宫内膜会自行脱落,伴随血管破裂,血液和内膜组织从阴道流出体外,这就是女性每个月产生的月经。
第二个层次,同学们在回家采访了母亲后,得知了女性在来月经前和来月经时的一些症状(情绪波动、腰酸、腹痛、头晕等),第二天回顾时,问为什么每个月子宫内膜都要脱落后再重新生长?回答是,生命的孕育需要最温暖、最洁净、最有营养的温床,因此子宫内膜必须每月更换,女性每个月都要动用全身的能量去完成这项准备,为了那可能到来的新生命。
第三个层次,在学习阴阳理论时,以月经周期为例进行分析,行经日和排卵日把一个月分成两半,因为排卵后基础体温升高,所以排卵后的黄体期对应“阳”,行经时基础体温下降,所以卵泡期对应为“阴”,特别指出阴的阶段(经期和经前几日)妈妈需要被照顾(孩子们称这个时期不能招惹妈妈),阳的阶段可以得到妈妈更多的照顾(孩子们称这个时期可以放肆一点)。从这里引申出阴阳的平衡,用月经周期这个独特的角度指导孩子处理好亲子关系和两性关系。
学习完了女性,第四天自然也要学习男性。“精子的旅程”引领着有关男性生殖系统方面的学习,并与之前的内容连接,精子与卵子在输卵管结合,形成受精卵,在子宫着床——成为一个新生命诞生的基础。
第五天,把华德福的生日故事给孩子们又讲了一遍,隐喻“爱与责任”是性的基础,是生命诞生的本质。
“我从哪里来?”
从物质层面来说是爸爸的精子与妈妈的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发育成一个新的生命。但这还不够,我们重新回顾了华德福的生日故事(星星大殿里孩子在守护天使的帮助下挑选父母的故事),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不太能够接受童话故事,他们已经很物质了,这是正常的,但还是给他们讲了这个故事,将“每个人都是自己挑选父母,父母则是无条件的接受和爱着孩子”这样的隐喻带给他们。这堂课上还用《黄帝内经》天年篇中的一段对话开启孩子们对生命来路的理解:
“黄帝问于岐伯曰:愿闻人之始生,何气筑为基?何立而为楯?何失而死?何得而生?
岐伯曰:以母为基,以父为楯。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
黄帝曰:何者为神?
岐伯曰: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
“以母为基”比较好理解,母亲的卵子、子宫、整个身体都是胎儿孕育的基础,“以父为楯”的“楯”的意思是“拔擢,选拔、擢升”,2.5亿个精子只能有一个与卵子结合,这个精子得多努力、多优秀啊!最后,还得有精神、魂魄的进入,才能成为人,才能有生命,这是《黄帝内经》所揭示的生命奥秘!
第二周
《黄帝内经》第一天的学习是“人的一生”,“上古天真论”有关于“女子七年一个阶段,男子八年一个阶段”的生长发育描述,“天年篇”有每十年一个阶段,直到百岁的描述。重点学习青春期男生和女生的状况,以及他们的父辈和祖辈身体逐渐衰老的过程。
第二天学习“天地之道”——阴阳理论,并以阴阳来解释生男生女的决定,阴阳和月经周期的对应。
第三天,“我们要往哪里去?”
“四气调神大论”,这一篇看似讲春夏秋冬四季天地的变化,人们养生方面要注意的事项,这只是这一篇内容的第一个层次。更进一步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一环扣一环,环环相扣,有了春生的基础,才有夏长,有了春夏的生长,才有秋收,有了秋收,冬才能储藏酝酿,来年春天才有种子再次生长,是一个生命周期的循环。如果再进一个层次,人的一生来对照四季的话,同学们一致认同青年是春季,壮年是夏季,中老年是秋季,接近死亡是冬季。四气调神论这篇中,每季都有谈到“志”的状态,志者,内心之所向往也。春季时,“以使志生”,青少年正是立志的时候,孔子“十五志于学”,课堂上也以此激励起同学们立志学习的愿望,为他们未来之路积攒粮资。
第四天学习“五行世界”,“金匮真言论”以五脏对应五行,并将方位、颜色、天气、五谷、动物、星辰、数字、五音、气味等都与五行进行对应。
第二周第一天学人的一生,第二天学阴阳,第三天学四季,第四天学五行,第五天让同学们猜,他们说要学习八卦了。结果我在黑板上写下一组数字,1到12,我说今天我们学习十二。
正式开始学习之前,我请每位同学和听课老师从1到12中选一个自己喜欢的数字,请假的司晋嘉由同学替他选了个8,因为他喜欢钱。然后我说,今天我们学习脏腑…王国,当我在黑板上写下这四个字的时候,下边一阵阵嘘声,“老师你能不能不用加王国两个字啊?我们都不是小孩子了”。
我猜到他们会如此反应,其实这是我故意的设计,我要反转他们。这时我说:“我确实是要教脏腑王国,你们没有注意到昨天发给你们的资料里,有一段《黄帝内经》的灵兰秘典论吗?这就是我这节课要讲的啊!现在请你们看好,你们刚才选的数字分别代表的脏腑”。1肺,2大肠,3胃,4脾,5心,6小肠,7膀胱,8肾,9心包(膻中),10三焦,11胆,12肝。刚写到大肠时,底下就沸腾了,我们班天然的文娱委员魏沅锋选的是2,其他人也很关心自己是什么,得到答案后,就激动的研究起自己的文段: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脾者,谏议之官,知周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胃,就是管仓库的,五味杂陈啊!小肠,是管加工厂的,是生产流水线,变出身体需要的营养。大肠嘛,就是搞垃圾分类的,水给膀胱,营养给脾,糟粕给肛门!这一堂课,同学们不仅学到了器官的功能,还了解了古代的一些官职。最后大家的讨论是,少了谁都不行,每个人(脏腑)都很重要!
第三周
有了脏腑王国整体功能的引入,第三周开始进入不同器官的具体学习。
第一天是“生命之树”——肺,即呼吸系统的学习。
第二天是“生命之光”——心,即血液循环系统的学习。心肺的学习紧密相联,它们组成人体的节奏韵律系统。
我让同学们在自己的身体上找一找,手腕的桡动脉在哪里?颈部的动脉在哪里?同学们很快理解了为什么叫动脉了。
我又问,身体里哪个活着的地方没有血管?有人说头发,我说发根仍然是被血管滋养的。有人说牙齿,我说牙龈和牙髓都是有丰富的血管的,牙釉质是坚硬的死亡了的矿物质。有人说老茧,我说那是已经死亡角质化的皮肤组织。
千真万确,身体里只要是活着的器官组织,都有血管为其提供养料。心血管就如同太阳光一样,被所有生命需要,这是心脏神性的一面。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只有明君的德行能配得上心的功能。
课堂上,我们用听诊器听心脏的跳动,“嗒咚……嗒咚……嗒咚……”,这种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呢?我们学习了心房心室以及瓣膜的构造,血液如何在心脏中流动而不倒流,血液在心血管中流动循环的方式。我们不光画图,还到户外操场上去模拟双循环的跑步,每个人都扮演一个红细胞,在操场中的模拟图中去跑一跑,复杂的双循环和心脏结构、气体交换就这么轻松学会了。
第三天是“生命之城”——消化系统(口、咽、食道、胃、胰、胆、小肠、大肠)的学习,并通过让同学们吃金桔,想象体验 “一个金桔的旅程”。
第四天是“食物的营养”,在金桔的引领下,探讨人需要什么样的食物,如何取得更为健康、更有营养的食物。
学生的心得选录
“在这个生理版块中,我们学习了人体有哪些器官组成的(心、肝、脾、肺、肾、大肠、小肠等),中医的阴阳五行和它们对应的人体器官,和什么时候该干什么事。也学了我们从哪里来到世界上的,怎么来到这个世界的,男女怎么区分开的等之前不怎么接触的内容。
在上生理课之前我不怎么了解人体的构造和怎么对待自己是对的。在这之后,我才觉得了解了人类,才知道怎么‘对自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