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小时讲的是如何做心理咨询,虽然不是心理咨询师,身为普通人我们也会有自我的烦恼和作为倾听者的时候。
最有感触的体会应该是:在倾听的时候,放下立场,分清楚对方的问题,是诉说还是求助,以及你能做到吗。
这种时候会有困扰,而往往这种困扰来自于你解决不了对方的问题,对方在诉说、抱怨你就责怪自己把自己当作那个责任人,并且自以为是的告诉对方你该如何如何、你不要怎样怎样,有很强的主观性,这种“没有实质性”的“建议”频繁后让生厌,在于没认清倾听的本质。
结合自己作为诉说方,我很明白很多问题是自己的问题,也是必须经历的问题,得自己克服,联系朋友好比缓兵之计或者艰苦岁月的加餐,让你不至于那么痛苦的度过这个瓶颈期。
没问题,不要害怕,努力做好每一步,则是应该有的心态。
第二小时李老师的主题是潜台词,行为背面的潜台词,或者说深意,内涵,真正的意味。我看了一遍,有感触,但不想停下来写打断阅读,直接再看一遍,一边写点体会。
第一个关键词是“认知”,可以说贯穿整个第二部分。认知,从李松蔚老师的语言中我得到的对这个词的理解是指导行为内在的意识、是某种信念、某种教条,关键的是已经内化的,行为人不自知的但会影响行为的。举个例子:“男人不能打女人”、“陌生人可怕”、“秩序和规则必须是严明的”……
对于我来说,几个不尽合理的信念(或者说信念本身没问题,问题在于过于坚守)是要求秩序、必须努力。
最大的弊病(一个给我带来不利影响的信念)是:必须公平,是过分的要求秩序以至于时时觉得不公平,“经常对愚蠢的人(不符合我的秩序观念)的人动怒”—“蠢人”不认为自己蠢甚至还反过来按照他的想法嘲讽你,怎么忍?(在这里事实上“蠢人”可以换做任何和你观念不符的人,当然确实有一些和整个社会不符,被很多人讨厌的“蠢人”,当然接受多元化的社会是我坚持的态度)。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愤怒来自于不公平:即我们认定的某种规则。存在某种“应该如何”的想法并不过分,最要命的是刻板、认定非此不可的态度。
第二个点必须努力,全称应该叫“努力就可以进步”。往往我们会想要努力,去改变现状,觉得只要足够努力,就一定能够进步,以至于我们经受心里认为痛苦的东西并劝服自己是为了未来能生活美满不至于不满意。这个想法对吗?态度对,但是“态度”不端正。为了追求美好而努力,怀揣希望,这是应有的积极态度。错就错在,这句话暗含着你对当前生活的不满意,妄图用一种“痛苦”(在你这样表态的时候你会觉得努力本身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我是如此)的努力来达到美好新生活、重获新生,其实真的很累:做着做着往往看不到这条路的尽头(痛苦的尽头),想着先玩会手机吧、刷会淘宝吧,回过头埋怨自己的自制力,继续“努力”,周而复始,会很疲惫。解决这个问题,从这本书得到了答案:换个想法,把“努力就可以进步”改为“做事就可以有结果,不管做的是什么事,都一样”,新的信念本质上没什么区别,驱使我们努力做事,但暗含着对过程本身的享受,眼里看着的是可以有的结果(而不是忍受过程本身,看着的是当下的不满意),如此,视角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