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小孩是件很有趣的事,当然这个有趣仅是我个人的体会。
我知道,有一大票人,天然觉得小孩很有意思,也有另一票人,对小孩是没啥感觉的,尽管可能也已经为人父母。
观察小孩的最佳环境,首先一定要人多,其次最好有大人在身边。
综合评定一下,游乐场就是最佳场所了。
小孩多,而且每个小孩至少配备一个家长或者监护人。
说一下,为什么要有大人在场呢?
因为,小孩跟大人的互动是最有趣的,活像好多部家庭剧在上演。
然后呢?
找一个视角好的位置,找一个舒服的坐姿,坐在那安安静静地看就好了。
从旁观者看,会发现一个神情专注的大人在看小孩,好奇的人会猜想,这大人看孩子好仔细呀,都不玩手机的,看得那么认真,是害怕孩子打架吗?还是害怕孩子被抱走?还是担心孩子被人欺负?
只是又看不出,哪个才是他/她的孩子呢?这个人,每个小孩都看。
一个孩子哭了,是个男孩,看起来4-5岁的样子。
哦,原来是旁边一个小妹妹(刚学走路不久),抢了她的椅子。
小妹妹人才椅子那么高,小脸憋得通红,使劲把椅子往外拉。
小男孩没有做任何反应,只是小声哭,男孩的妈妈坐在旁边,把小男孩拉到自己身边,对小男孩说:你看,她比你小,让让她哦。
我以为事情就这么结束了。
小妹妹把椅子拉出来后,又摇摇晃晃走去男孩身边,挤进男孩和他妈妈中间,使劲拍了男孩几下。
从力道上来看,是不会痛的,但男孩更委屈了,放声大哭,男孩的妈妈也急了,大喊一声:这谁家的孩子。
拿眼扫了了一圈坐在外围的家长。
过了几秒,有个爷爷才反应过来:哎,宝宝,宝宝你干嘛呢,你怎么能打人呢?
火速来到小女孩身边,拿起她的小手拍了又拍(其实是打,只是动作太温暖,看似拍),边拍边对男孩妈妈说什么(我坐得远,没听清)。
小女孩的关注点还在那把椅子上,还在用力的推着,似乎男孩的哭声、爷爷拍她的手,都干扰不了她。
小女孩终于把椅子推到她想放的位置了,推好后,示意爷爷抱她上去,然后开始玩太空沙。
这边的热闹看完了,扫了扫游乐场,找找还有没有有趣的事情。
暂时没啥新鲜事,就观察观察家长吧。
家长们,一部分在悠闲地玩手机,一部分在发呆,一部分在聊天,一部分在认真地看着。
不管在忙些啥,主要的注意力还是在孩子身上。
一会问下渴不渴,一会问下热不热、有没有出汗,一会问下饿不饿,一会提醒下有没有尿......
还有种更紧张的家长,眼睛全程跟着孩子,一有风吹草动,马上发出警告。
哎,宝宝,你不能那样玩。
诶,不能打人。
好棒呀,宝贝。
你走开点,上面有人要滑下来啦。
那小朋友,你怎么打人呢?
别去蹦床那,人太多了。
小心点,扶好。
东西是一起玩的,你分点给他/她吧。
怎么哭啦,过来过来,我看看,跟你说了不要跟他们玩嘛。
......
鉴于篇幅有限,就不列举了。
写这篇的视角,仅仅是一个纯粹的观察者,没啥对错的立场。
只是观察的次数多了,也会发现一些有意思的规律
越是紧张的家长,他们的孩子越是容易碰到各种小状况。
而孩子的各种状态:喜欢一个人玩还是找伴玩,敢不敢主动交朋友,知不知道怎么应对欺负与被欺负......
往往跟家长的引导有相当大的关系。
仅从观察角度来看,
家长在每次孩子碰到小状况时,要能很好的判断,是否需要大人介入。
有些情况下,要装作没看见,让孩子自己解决。
有些时候,如果孩子明显不知道怎么办时,可以适当地引导。
下次再碰到类似的状况时,如果还不知道怎么办,再引导。
直到孩子能很好的应对。
这两种方式,有个共同点是,让孩子自己亲身体验其中。
不管孩子从中得到什么经验,那对孩子而言,都是独属于他/她自己的。
这种不怕麻烦,勇于体验的经历慢慢会写进孩子的思维模式。
在以后的岁月里,从积极一面来看,能更好的应对生活中出现的大小状况。
孩子会不怕。
毕竟,从小到大,就是这么过来的。
这就是体验的可贵之处,我们尽量别剥夺,尽管很多时候是出于保护孩子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