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的我们,总是充满着好奇心,对任何事物都感到新奇。同时,我们又都是那么容易满足,总有许许多多能让我们玩的忘乎所以的小游戏。
而我现在回想起的,是那时经常在山上玩的‘捡木棍’,我们的方言称之为‘dú棍儿’(dú在我们那口音中的意思,是指一个物体从上向下用尾部比较用力地砸在另一件物体上)。
那时候,我们一般三五个小伙伴一起上山放牛羊,赶好牛羊之后,大家便兴致勃勃地忙活起来。
首先,每个人都得准备自己的木棍,由一个人定一个高度,然后大家按着这个高度各自准本自己的游戏道具。每个人需要准备七根相同高度和大小的木棍,其中五根是笔直的不带枝桠的‘直棍’,第六根一头必须是一个‘叉’状,第七根必须是一个‘勾’。
而当时我们的木棍,基本上都来自于一种植物:黄荆子。小时候,我们调皮的时候,父母就经常用从这种植物上折下来的棍子教训我们,因为从它的枝桠一般都细长光滑,挥舞起来咻咻作响,让还是小孩的我们听了就害怕。而且,在房屋周围,随手都能折下一根来,用它来管教孩子,却是再也方便不过了。
久而久之,村里乡头,大人们之间永远流传着一句话:黄荆棍下出好人……
我们用这种植物作为取棍的主要目标,一是因为这种植物在山上到处都是,取材方便。二是因为这种植物细长光滑,勾叉也遍布全身,在当时没有一种植物的棍子比它更适合用来玩这个游戏了。
准备好棍子之后,大家便围在一起,中间摆上一块大小高低适合的石块,石块一般成稍微规则的长方体,高度比棍子矮那么一点。
摆好石块之后,便将所有的棍子击中在一起,出拳决定先后顺序。轮到顺序的人将所有的棍子捏成一把,从上向下撞击在石头上。棍子四散飞了开来,有的落在地上,有的搁在了石头上,还有的斜靠着。
这时,我们首先要检查有没有‘桥’。所谓的‘桥’,是指一根直棍(不能是勾和叉,如果没有了直棍,才可以是勾叉),一头必须直接靠在地上,躯干必须靠在石头上,另一头必须超过石头表面。
棍子稳定之后,如果有‘桥’,那便恭喜你,你可以继续游戏了。
这时,你需要小心翼翼地从这些木棍子中将它们一根一根地捡起来,只能一根一根的捡,在这过程中如果有另外的木棍发生了晃动,或者是‘桥’没了,你的回合便结束了,下一个人用剩下的棍子继续他的回合。
在捡棍子的过程中,我们只能用自己手上的棍子作为辅助,不能借助其他外物。所以,如果你先捡到一根‘勾’的话,可能会对后续的游戏帮忙不少。
在整个游戏的过程中,有两个重要的环节。
第一,是抖棍的过程,你将木棍从上往下撞击石块的时候,用力的大小,松手的时机都十分重要。首先,你要确保所有的木棍都尽量分的很开,这样捡的过程中不容易碰到其它木棍。其次,也不能太用力,因为必须有一根‘桥’的存在,否则分得再开也是徒劳。而这讲究的手感,是没有教科书的,只能是在不断的游戏中逐渐掌握了。
第二,便是耐心和平稳的心态。大部分时候,棍子横七竖八地堆在一起,我们需要屏气凝神,缓慢而平稳地将一根木棍从乱七八糟的棍子中抽出来,可能手稍微一抖便碰到了其他的棍子,回合结束。
……
直到最后,如果所有的木棍被捡完,游戏便结束,开始奖励和惩罚的环节。
游戏结束后,大家清算手中的木棍总分:直棍算1分,叉棍算2分,勾算3分。分多的人用一根木棍抽打分比自己少的人的手掌心,抽打的次数为自己的分与被抽打的人的分数之差。
当然,我们只是象征性地打着玩而已,并不是很疼。因为我们那时候所追寻的,是自己全身心捡棍子而带来的成就感,和大家一起玩乐的乐趣,而不是最终抽打的时候虐人的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