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疫情,各地都倡导不聚集,不扎堆,每日的核酸结束后,大家尤其对于像我这样的全职妈妈,经常的娱乐就是在楼下看着孩子玩一会。
可能是平时很少有说话的机会,加上带娃,不得不和能见到的娃妈娃爸们处好关系,现在的我感觉是患了说话饥渴症一样,不分老少看见了,都会绞尽脑汁聊几句。
当然有工作的中年同龄人也没空跟我聊,居家也能办公不是。于是我感觉自己成了老年人之友。帮有脚疾的老阿姨把一兜子菜提到她楼下;或者咨询一下家里有上网课的孩子家长,现在学习难不难?只上网课,孩子学习效果怎么样?或者把家里的纸盒子,和孩子用完的练习本,不看的书攒起来留给门卫老大爷;或者帮送快递的指路……身体力行地践行着"我为人人",能帮就帮的初心。
当然,也有收获。那就是通过和这些老阿哥,老阿姐的聊天,获得了一些人生经验和生活感悟。
比如:五单元大毛小毛的奶奶就说,双胞胎孩子带起来好辛苦,又是男孩,格外调皮。在原来的社区没有小朋友和他俩一起玩。为了接送孩子,已经快六十的奶奶,竟然学会了骑电动车。看来,那些说老了没精力学习的Senior citizen们,可能真是没有被逼到上进的程度。同时也让我认识到,上进的人,任何时候都可以开始新技能的习得。
二单元的灵宝,个子小小的,五岁,和我家娃只差一天。长得可爱,大眼睛,肤白貌美,家里也很着急,孩子个子和一单元的一个三岁的男娃一般高。可是,着急没有用,分析一下:孩子姥姥姥爷带,成年累月的家里窝着,看ipad,活动仅限于吃喝拉撒睡,现实版的长发公主啊。孩子姥姥姥爷怕磕着碰着,捧在手心里养着。对比,我家孩子,摔了就爬起来呗,脏了回家再洗吧。养孩子太精细了,暂时看是爱孩子,长远看,是剥夺孩子犯错误,学经验的机会。
四单元的老阿姐,儿子毕业工作了,她自己是老师,家里有个86岁的婆婆需要照顾。三个小姑子,经常来他家,其实是打他家房子的主意。她一直担心,万一婆婆没了,三个小姑子跟她打官司。毕竟新的民法典规定,在没有遗嘱的情况下,闺女和儿子有一样的继承权。寒心的是,再怎么照顾婆婆,婆婆心里总是拿她当外人防着。所以,我和邻居给她的建议是,争取让婆婆立遗嘱,把房子给他们。还有,家里孩子多不一定是好事,老人有钱,孩子们会关心家产胜过父母;老人没钱,轮流让孩子养老,搬来搬去,不方便还没有尊严呐。
还有隔壁家的孩子,两个男孩,粗鲁没礼貌。大的都上三年级了,夏天有次被喷泉淋湿了,两个孩子光屁股回来。老大一点没有羞耻感,追着楼下两个同学校的女孩子,吓得两个女孩子跑来跑去,躲着他。家里大人也不管,孩子没大没小地,生气了拿棍子打奶奶。他们一出来,楼下玩的孩子家长都会心地带孩子走远。所以,真应了李玫瑾的话:孩子在6岁之前必须给他定规矩。再大就管不了了。果真如此,我是眼见着一个熊孩子的在家长散养下诞生了。
通过言行,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质;通过孩子,可以看出一个家庭的教养;通过老人,可以看出一个社会的将来。小区虽小,也是社会的缩影,看到人生百态,五味杂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