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在公众号上看到钱穆先生在一所学校的演讲,讲述了读书带给人好的享受和高的境界。许久没有静心看过这样的文章,不急不躁,缓缓而来的语言,很像上学时代老师的谆谆教诲。
现代社会什么都很快,读书也求快,求出效果。但其实有效果的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读完这篇文章,心里的焦躁好像都被抹平,心里大概有了规划,读哪类书,怎么读。1962年钱老先生就给了答案。
读书培养人生的境界和情趣。
读哪几类的书呢?
一是读修养类的书。
《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六祖坛经近思录传习录
出了学校后很少再读这类书籍。修身养性也确实忽视了不少。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中,个人焦虑也时时被放大,哪曾想过慢下来,读一读经典。致用类的书籍常常占据各大热销榜,人们偏向于读完就能用,读完就有效的书籍。
我也常常想身边有这样的榜样,可以跟着他学习,且一学就会,只要简单复制粘贴就能成功呢!
但钱先生推荐的,却书中境界高,情味深的人来做你的榜样。因他们是千百万人中选出,又经得起长时间考验而保留至今的人。
只这样一天天的读下去,不要以为没什么用,如吃下去的食物,你不必也不能每天算它有多少营养,吃了便有益。读书也一样。只管把它当成私生活,是业余爱好,同时也是一种高尚的享受。
二是要读欣赏类的书。
钱先生说我们人生也需要欣赏,且需要从高处欣赏。最有效的莫如读文学作品,尤要在读诗。
读诗培养我们欣赏自然,欣赏人生,把诗中境界成为我们心灵欣赏的境界。
譬如回到农村,听到鸡鸣狗吠,以现代一部分人的素质,估计要说些发泄的话了。但读了诗,心境就会不一样。譬如陶渊明的,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一副悠然自得的生活画面仿佛就在眼前。
现代人常常自嘲看到盛大恢宏的场面感到词穷,这恰恰说明诗词读的太少,古人对一年四季,节气年时,甚至一草一木的描写,都有无穷的意境在里面。多读,多看,等看到相似的场景时,自然能联想到不一般的意境。
三就是要读博闻,新知,消遣类的书籍。
博闻类只求自己爱读,千万别强迫自己。我也觉得在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前,多看看自己感兴趣的书。史传,游记,科学,哲学等。钱老说,性之所近,自会乐读不倦。旨在增加学识,广博见闻,年代一久,自不寻常。
新知类则是说身在这个时代中,要随时在当代求新知。我理解则是,尤其是现在信息化革命,万物万事更新周期更短,更要时时学习。这类知识则是在现代刊物上和报纸上。
以上都可算作消遣,但狭义的消遣是指读小说,剧本,传奇等。我就想起小时候总被老师和家长称作的闲书。我却没少看。至今,三国,红楼,还有金庸,总能轻易的读下去。想来在学习繁忙的时候,这些真是奢侈的消遣了。
但如诸位或说,生活忙迫,或在什么时候读呢?你看,那个时候人们也忙于生计,就好比现在的我们,只是我们节奏更快。那钱老提的方法管用吗?我觉得一样适用。且往下看。
其实人生忙,也是应该的,只能利用空闲时间,如欧阳修的三上:枕上,厕上,马上。古人又说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者晴之余。现在我们和古人生活不同。但每人必有很多零碎时间。如清晨早餐前,傍晚天黑前,又如临睡前。一天便有三段零碎时间了。放到现在,这些零碎时间一定是被手机占满的。即时满足的各类的软件将人类的精力挤占的满满的。到底是随波逐流,还是理智应对,还是要看自己对于读书有没有恒心。读书有恒心,自能培养出兴趣,自能养成为习惯,从此可以提高人生境界。
写在后面:近来看的文章中,这类的文风最让我觉得心静。可能现在贩卖焦虑是盈利的法宝吧,有些文章越看越心慌。以后也要多读前辈推荐的书单了!筛选出合适的来,毕竟精力有限,难得的闲暇时间,用的高效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