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学好中医?(一)

怎样才能学好中医?

1.学好中医的三条主线。

医学浩如烟海,很多人想学中医,却不得其门,望而却步。实际上,许多人学中医,入门都很难。这些都是因为不明白中医大道。所谓:大道至简,学好中医其实只有三部分内容:

一是药性药理。就是对药物性能和机理的把握,这是成为一名中医行家基础中的基础;药是防治疾病的武器,用药如用兵,再高明的将军,无兵可用,也打不了胜仗。

二是病机病理。就是对疾病形成和发生的内在机理的认识和理解,这是治疗疾病的最根本的思想和依据。不明病机病理,可以说就无从治疗。

三是药性药理和病机病理相结合,也叫辨证论治。治病如打仗,对药物药性的掌握是所用的兵力,对病机病理认知是辩证论治的基础,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学好中医,就要从这三条主线入手,把药性药理搞明白了,把病机病理想清楚了,再把二者结合起来,基本就可以开方治病了。无论有没有基础,在老师的指教下,只要认真努力,1-2年的时间,就可以成为中医行家里手。

2.学习医道,掌握思想和方法。

一个人不可能事事都去经历,不可能看尽天下医书。因此,学习医道,中医大道,掌握思想和方法,甚为关键。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实践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一通百通。因此,学好中医的关键在于形成和确立中医思维、中医思想、中医方法和中医价值观,了解中医大道,以道驭术。

如自然界药物成千上万,可以说是万物皆药,包括人体自身也是药物,头发是血余,指甲是筋退等。血液是最好的中药,急救时经常输血。像康熙皇帝活得时间比较长,他懂得养补之法,建有鹿园,经常饮鹿血以强身。一般人都是太监把鹿血割完之后,用碗端过去喝。他认为不好,就到鹿园里,把鹿脖子割个口,太监抱着鹿,他就趴在鹿脖子上直接喝。为什么这个方法比倒到碗里要好呢?因为,气血也是一种生命的活性机能,在体内运行,像江河一样,包含了性、气、味、色、形、相等,血液一旦流出来,气机就散去了,而对着鹿脖子的口直接来喝,这些气和味等都进到体内了。这就是康熙懂得药性药理的补养之法。

这么多药物怎样认知和掌握。有个词叫做:见形知性。

所谓见形知性,就是药物都有性、气、味、色、形、相等不同的特征和形象,如车前草、马齿苋、麦子、大豆、花生、芝麻等,大家都见过吧,它们都有各自的性、气、味、色、形、相等形状和特征,像马齿苋、地锦草、白菜、蒲公英、牛筋草、蒺藜等等这一类,其共同的特征是:茎叶伏地而生,根像个钉子深入土壤之中,这就形态叫地丁类本草。它们的生存生活环境就是紧贴地表,每年春季到来的时候,阳光照射,地表温度升高,小草开始发芽,万物复苏,很多虫子,还有细菌、病毒等微生物一起生发。这种地表是一种湿热环境,水气蒸发,又湿又热,有利于各种生命的生长繁衍,当然很多细菌、病毒等微生物都在这里生长繁衍。而这些地丁类本草就在这种环境里生长生存,它们和细菌、病毒微生物之间,能够互相共生,生克一体,是一种生态和谐共生体系,就是说这些地丁类本草天生具有对病毒、细菌等微生物免疫和防御侵害的性能。而小朋友在春天出去跑着玩,尤其是5岁以下的小朋友,玩土、玩水,在地上爬,那些病毒、细菌等微生物都会沾到小朋友的手、脚和皮肤上。由于小孩的皮肤免疫系统尚不完善,所以,就会得一种手足口病,通过口腔进一步发展成咽颊炎等。这个病怎么治?就用地丁类本草,煮点水,喝一点,再洗一洗,就好了。为什么是地丁类本草?因为地丁类的本草和这些微生物是共生相克一体的,它们可以帮助人体提高这种机能。有一个中成药叫蒲地蓝,专门治疗手足口病、咽颊炎的,效果很好。其成分就是蒲公英、苦地丁、板蓝根,都是地丁类的本草。明白了药性药理和病机病理,运用起来就简单了,用白蒺藜、车前草、马齿笕,行不行?当然行,起名叫做白马车,照样通行天下。这就是医道和方法。

同样,为什么小孩会得手足口病?而大人一般不会感染?

这是因为,小孩的皮肤稚嫩,免疫力尚未发育完善,对外界的适应度和抵抗力较低,而且小孩是至阳之体,气血充盈,更接近于湿热的状态,生长旺盛。更适合一些微生物生存繁衍;而大人皮糙肉厚,皮表较凉,微生物不容易生存生长。

这种中医之道就包括了新的药性药理学和病机病理学,也包括中医辨证论治的思想和方法,是最新的医学体系和思想。关键是要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脚气能不能治?烧烫伤能不能治?可能会有点犹豫了,这就是理解和认识问题。因为,痔疮、脚气、烧烫伤等,都是湿热问题,有时候会流水发痒。皮肤烧烫伤,组织破坏,湿热积聚。皮表和地表有相通的机理,皮肤组织细胞擦破皮了,就会流黄水,身体里面的血脉像江河一样,奔腾不息,日夜循环。擦破、烧伤以后,液体就会渗出来,形成了湿。为什么会起热呢?这个地方破坏了之后,周围的红细胞、白细胞等生命组织就会往这个地方输送气血能量,帮它抵御外邪,修复组织;加上组织破坏以后,气血运行不通畅,会有淤堵,淤堵之后就会压力升高,形成一个高压区,就会产生温热烫的感觉,所以有时候起个疮,摸着就会很热。能量聚集在这个地方散不开,其它的血液又往这里来,就会形成了湿和热的病机病理特征。怎样治疗?推而广之,地丁类本草的性能特长就是去除湿热邪毒的,弄些诸如贯众、地榆、白蒺藜等地丁类本草,做成膏或汤,外用内服,就可以了。实际上,这些都是治疗烧烫伤常用的药物。地丁类去湿热,把湿和热散开就不疼了,有利于伤口的愈合。同样道理,治疗虫蛇咬伤、痔疮、脚气等,就可以一通百通。地丁类的本草很多,可以根据需要,选择配伍就行了。这样,道理明白了,思路就打开了,学习起来就简单了,有信心了吧!

当然,各种本草药物有共性,也有个性,即特性。如虽然都是地丁类本草,无论生长在天南地北,都有共性,在祛除湿热上是一样的,在抗击湿热邪毒上是相通的;只是南方赤道的湿热和北方内蒙的湿热,是有差异的。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地域环境不同,湿热的表现形式不一样。比方说地表和水表,浮萍、荷叶、水葫芦等这些药物生长于水表。水表的湿热和地表的湿热不一样,共同点都是湿热,但它的湿更重;因此,得了湿疹病,皮肤上不是红肿疮痒,而是湿水淋漓,湿疹的痒。这时候治疗,是用水表的本草?还是用地表的本草?当然要用水表的。这就是本草的共性和个性问题。到了这个层次,认识就进一步提高了,对药性药理的理解就比较深了。

就是说,认识具体药物的时候,除了它的共性以外,还要发现它的特性,这也是用药很关键的地方。如:马齿苋和蒲公英,有什么差异?二者相比,最大的不同是马齿苋是个藤类,伏地而生,具有地丁类本草和藤类本草的共同特征,既能祛除湿热,还具有通经活络的性能,且藤茎红色,津液较多,所以,能够入血脉,调肠胃。这样一对比,就会发现和了解多个同类本草的不同个性,像扁蓄、牛筋草都不一样。这种本草药物的认识和学习方法,在地表、水表、岩表、树表、沙表等,都存在相同的情形和机理;而且,各个表面有各自的环境特点。要有一种开放的思维和认识观,有一种包容并蓄的心态和思想。知识和学问,都在于一心。要做个有心人,不要把自己限定的很狭隘、很有限。做人就要光明正大,坦坦荡荡,以天下为家,以天地万物为邻,以微生物和病毒为朋友。不要说起细菌、病毒来,就认为它们是致病的罪魁祸首;实际上,万物生克一体,微生物才是生命的基础。

像很多寄生类的本草,如骨碎补寄生在树上,还有蘑菇、菌类、木耳等,大家都喜欢吃。它们都是在树表环境里生存。树表和地表、水表有什么不同?木耳有什么性能?要去思考,思考之后,领悟了,就把握住了药性药理的真谛。如木耳散治疗褥疮。老年人长期卧病在床,不能翻身,就会生褥疮,烂的一块一块,怎么都治不好。医院里有很多溃烂的,一点一片消炎,打针都没有用。可以把黑木耳放在微波炉里边烘干,打成细粉,用香油、红糖调和,抹上去以后,褥疮好的就比较快。但是,道理是什么,一定要想明白。学习就要这样。因此,学好中医的根本,想成为中医大家和名家,核心就是形成和确立中医思想、中医精神、中医方法和中医价值观,了解中医大道,形成现代中医学体系。

第一期班里的一位学生,开始学习时,孩子一发烧就着急给我打电话,后来慢慢的有了中医思想之后,小孩再发烧,就不像以前那么急躁不安了;认识到这个病是一种正常的生理过程,从发生到治愈也是需要一个过程,只要按照正确方法坚持调治就行了。

如果你也想为中医复兴努力,请到郑州新华中医院加入道丁老师的团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