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国演义》,我们往往留意到的是各路诸侯之间的厮杀,良臣谋士之间智慧的博弈,很少注意到权力之间的制衡和倾轧。在以往的印象中,蜀汉政权是这样一个阵营,他们的帐下有关羽、张飞、赵云这样忠心不二的铁杆追随者,似乎蜀国的人都如他们一样,和君主刘备同心同德,都坚持着同一个信念。然而在蜀国中后期,一桩历史迷案让人不得不怀疑丞相诸葛亮的某些举措,是大公无私,秉公执法,还是蓄意打压,排斥异己?他们之间到底有什么不可调和的矛盾?
回答这个问题,就要从这个矛盾的焦点人物李严说起。李严,字正方,他是刘备去世时和诸葛亮同受遗诏,共同辅佐蜀后主刘禅的托孤之臣,其地位仅次于诸葛亮。此人文武双全,诸葛亮也说,此人可当吴国之陆逊,这可是极高的评价了。在《三国演义》里,他的一出场可谓非常惊艳,简直是横空出世的一代高手,和老将黄忠交手,四五十回合不分胜负。
令人不解的时,当李严中了诸葛亮的计谋时,他却没有像川中名将张任那样的骨气,投降的很自然。他说了一句“我既被擒,如何不降?”投降的那样理所应当。这只能解释为,李严和当时蜀中的法正、张松都对他们的领导刘璋不太满意,作为他的属下也只是权宜之计,混混日子罢了,刘备取得益州以后,这些在蜀中本地得到的人才,也形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奇怪的是,李严后来同为辅政大臣,却一直处在权力的边缘,在北伐中干的却是都运粮草的差事。像李严这样的人才没能得到重用,实在是蜀国很遗憾的事。但是这一切也是间接地由他自身一些性格缺陷造成的。李严在刘备去世以前做的是犍为太守,就在现在的四川乐山,离成都尚有将近四百里路程,托孤之后,却没能像诸葛亮一样,回到中央工作,还能开府治事,而是留在永安镇守,名义上是中都护,掌管内外军事事务,却长期远离政治中心,形同边缘人物,让人感到奇怪。
究其根本,是李严做不到像诸葛亮那样大公无私,他总想为自己考虑。到了后来,他更是对诸葛亮不满,想要把蜀国的土地分出五个郡来,划分出一个巴州,自己做刺史,简直要和中央朝廷分庭抗礼。他的要求不止这些,还要像诸葛亮那样,开府治事,拥有自己的一套办公机构,拥有自己独立管辖的官员。诸葛亮没有办法答应他,只好在北伐时让他督运粮草了。
他们之间的矛盾最终因为一件运粮案而集中凸显。当时,李严负责运粮的部队延误了日期,于是给诸葛亮写信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现在粮草供应不上,不如撤军。诸葛亮无奈之下,只能终止北伐。回到朝廷之后,李严却故作惊讶,说粮草非常充足啊,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好让皇帝以为是诸葛亮贻误战机的责任,还说:“我本用计策使得军队假装撤退,其实不过是引诱敌人罢了。”
他的伎俩没有骗过诸葛亮,被当众戳穿。诸葛亮联合了姜维、魏延、刘巴、费袆、刘敏、丁咸等一大堆蜀国重臣一起上表罢免了李严,实在可怜。但是细思这桩案子,李严为什么会干出这样的事情?虽然他巧舌如簧,可是他写的信却是实实在在的交到了诸葛亮手上,诸葛亮可以拿出这封信和他当堂对质,一个无法抵赖的证据摆在面前,传说可以抵挡陆逊、机智聪明的李严,怎么会想不到消灭证据?这样的处理方式也太过于拙劣了。
李严在证据面前,理屈词穷,最终被贬为平民,最终失去了所有的荣耀。在诸葛亮病逝之后,他听到消息,也大哭不已。他说:“没有人会再用我了!”带着惆怅和哀伤郁郁而终。可以想象他平时的人际关系是怎样的,他孤傲不驯,和谁都相处不来,知道后来继任的费祎并不会再考虑启用他,也只好叹息怀才不遇了。
但是从另一方面说,诸葛亮一心要把蜀国打造成心中理想的样子,他并不放心让别人来做,为了北伐大业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事无巨细决于他一人,以至于蜀汉三杰廖立、李严、诸葛亮,被废黜了两个,不免有排斥异己的嫌疑。但是好在,丞相够大度,李严最终还是得到了善终。倘若李严真的能和诸葛亮一条心,对于诸葛亮的事业相信是大有裨益吧。
无戒90天成长训练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