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河南高考的作文题目是“劳动最光荣”。我一听,高兴,这个就是现在学生所缺少的能力。作文要求演讲稿格式,我没有名言警句来说明,只用自己身边的例子写几句随笔。
我记得小时候,家里穷得叮当响,不劳动没有饭吃,母亲说生产队靠劳动挣工分,谁家的工分多,谁家年底就分的粮食多。我家是缺少劳动力户,母亲起早贪黑到地里干活,争取多一些工分。为了积攒农家肥,我放学后和母亲一块去搂树叶,有的人起大早挑着箩筐拾粪,谁家也没有闲人。也曾陪着母亲和妹妹一道从坡上背红薯回家,在黑夜里打着手电灯收红薯片,和母亲一起趟在高高的青纱帐玉米地里浇地。回家的路上不忘捎一把猪草。
那时候,谁不抬手干活,谁就被人小看。家里的小孩子也有用武之地。后来听夫君家里人说,有一年秋天 ,他家分的红薯少,婆母看着别人大挑子往家里担红薯,她坐在地里哭,一家子今后吃什么啊?辛辛苦苦干一年不如人家的多。
我上小学的时候,老师带领我们种蓖麻,我们两人结合往地里抬粪施农家肥 ,我个子小,奶奶给我专门做一个小筐,装的东西少,老师看我年纪小不让我抬,我怕别人笑话,坚持干活。蓖麻成熟的时候,我们小朋友一起到地里帮助老师把蓖麻收回学校。
所谓的学校就是三间房子,门外一片空地作为操场,是我们玩耍的地方。我上的是复式班。老师要求每个人用双手扣几小碗蓖麻籽,谁完成任务谁可以免交学费。奶奶怕我赶不上,到学校帮我。扣的时间长,谁也不喊指头疼 ,因为有希望在前方吸引着我们。
即使放假,我们也会布置一些实践性的作业。捡桃核,摘槐角,到学校过秤,同学们都积极响应。
冬天到了,学校没有取暖的煤火,同学们从家附近捡一些干柴,每人交一份,够一个冬天的使用。
到了四年级,我换了大学校,我们队里的人不怕脏,到学校的厕所担茅粪,上在自家的地里,我母亲也在其列,我那时看到母亲担着茅桶,很难为情,怕同学们耻笑。
后来,我参加工作,学校也有一块学农田。原来是一个教师家里的地,在地头竖一块牌子,种什么已经不重要,关键是我们学生根本没有去过地。
再后来,我们的劳动课变成了其他科目,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劳动课在哪里?我们的孩子有手不沾一点泥土味,你让他们坐在牢笼似的教室里想一些庄稼,想一些户外场景,把孩子们的翅膀折断还大言不惭地说为了他们?
试问,他们知道地里的庄稼名称吗?他们知道植物的生长过程吗?就连他们感兴趣的养一条蚕也被发现摧毁。他们的想象力怎么培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能使人劳累,流汗,长茧子的劳动才能培养出细腻、敏感、坚强、有温度的心灵。”
那时候我们劳动着,快乐着,身体倍棒,现在的孩子不出力,不吃苦,圈养的不如散养的,个子长成了,体质变弱了,孩子玩啥都不安全,成了宅宝宝,眼睛近视了,思维迟钝了。
听我女儿说,在学校没有扫过地,全是惩罚别人扫的。听这句话很吃惊 ,学校什么时候把扫地变成差生的专利 ,学习好除了学习什么都不可以做吗?扫一次地并不会耽误他们的学习,反而会活动筋骨,增强团队意识。我们学校也曾经把卫生保持不好的学生叫上台,让他们做检查。用这些手段强迫孩子们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
现在的教育怎么了?重视智育,忽略德育,更谈不上美育和劳育,体育课也是放羊式的,偶尔被主课老师占去。
再说说劳动带来了什么?大家听说过守株待兔的故事,不劳而获的事情是偶然的。上个世纪有红旗渠精神,红旗渠人建造了一条水上长城,把水引到山上,创造了奇迹。
近的来说,十八盘登山村的老一辈人在村支书赵春兰的带领下,开荒山造梯田,那一条条石头砌成的长石碄,仿佛一条细绳打过线一样,笔直壮观。大小不一的石头在登山人眼里都是一块上好的料,发挥到极致。而且他们用笨重的农具,给后人强烈的震撼。
这一切都是与劳动有关,是劳动创造财富,幸福靠劳动获得。即使是富二代还得拆二代,不劳动最终会家徒四壁,悔恨不已。
雷锋爱劳动,可是学雷锋已经成了形式,植树节形同虚设,习总书记每年不忘亲自植树,给我们树立榜样,农民的田地日渐减少,他们在其他领域靠劳动赚钱养家,你还有什么理由可以说不劳动就能收获吗?
教育是培养新时代体格健全的接班人,不是刷题的机器,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真害怕四肢不勤,五谷不分的建设者怎么去应对社会中的三百六十行?
幸福靠劳动,劳动最光荣。不流汗,不吃苦怎么会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此时 ,耳边回响起《幸福在哪里》的歌曲:幸福在哪里?朋友我告诉你,它不在月光下,也不在睡梦里,它在辛勤的工作中,它在艰苦的劳动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