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幼的我不懂表达自己,常常被母亲一句话怼住,凡事只会生气。 不知不觉,遇事沉默成为了我俩之间的“沟通方式”
就这样磕磕碰碰过了十几年。宝宝出世后我俩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多,本就疏离的关系,岌岌可危。
1.迈出第一步,“忍”字打头阵。
有一次因为哺乳问题,母亲只问了我一句: “你知道断奶是什么意思么?”我却爆发式的冲她发了好大一通 脾气。母亲默不作声,转头就走。我自己气得抓狂,甚至还把气撒到了无辜的老公身上。
和母亲之间的沟通问题,严重影响了我的情绪,进而影响了生活。下定决心想要改变。 我试着隐忍,但效果并不好,最终自己躲在屋里偷偷的哭泣。不停的念叨着:“凭什么!”。“忍”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2.双管齐下,理论实际都要抓
脾气不好,那是不是情绪出了问题,怎么控制情绪呢?这一次,我选择了看书,《情绪的奥妙》《你不可不知的人性》等。看书的当下,我有着各种不曾有过的体会和顿悟,试着体谅,试着换角度 ,粗看效果还行,一旦遇到具体的事情,一股怒气像火箭,蹭蹭蹭的往上串,虽没气炸,估摸着也不远了。效果并不是很好,强烈的挫败感笼罩在我的心头。
3.绝不放弃,往更深处找答案
之前的方法都只能管一时,我知道此刻的我需要往问题的深处走去。于是我做了大胆并且跨越性的尝试,学习写作。你一定会很好奇,这个时候,我怎么还能有心情去学写作呢。不就是命题作文,刷流量的网络软文么。大部分没有深入了解的人或许会这么认为。但写作,不止于写。而是有法可依的深度自我追问,探寻事物内在本质的思考之旅。真的有用么,一开始我并不知道是什么样的结局在等着我。
学习前我每天都在思考,我和母亲沟通不畅,让我这么讨厌她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这一次,我不再纠结原因,也看淡了母亲在家里的言行举止,更专注投入在学习,工作,和孩子的互动上。
那是在两个月的学习快要结束的时候。母亲带着宝宝睡夜觉却突然急性生病,各种哭闹轮番上演。最让人崩溃的是竟然还碰到母亲水壶盖不好,打湿大片床铺的情况。要是放在以前,我肯定一开始就炸毛了,逮着谁呛谁那种。
但是这一次,我只是嘴上的碎碎念,事情发生时,更专注于探寻事情发生的起因,所有的提问都只是针对事发原因去引导性提问。当目标从之前先人为主的追问,是谁制造的事件,转变为以当前事情解决为首要重点的连续追问后。我首次平静的度过了一场生活中的突然事故。而我对母亲多年的成见史上第一次没有激化我的情绪。
4.跨出敞开心扉的那一步,我终于找到了许久以来的解脱。
母亲和我的种种相处,似乎都没有过愉快的回忆。这样突破性的时刻,我用视频的方式记录了和母亲难得的一字剖心的对话。目的是采访了她对整件事的看法和初衷,并第一次解释我内心中所有真实的想法。希望在以后的生活中,不断的提醒我自己,我和母亲之间其实是可以有效沟通的。
面对着镜头,我的身份与立场变得客观起来,像一名记者一样,初次耐心的听完她没有逻辑,颠三倒四的解说。由始至终,母亲都没有直视过镜头,也没有直视过我。透过小小的镜头,我看到了,一位年过半百的人,像做错事的孩子般那么的局促。也看到了母亲对我的付出可谓不遗余力,却因想法天真,能力有限,常常闹出很多乌龙事件。
虽然我内心里是一个字都不赞同的,但是我最终也只是去表达自已的看法和意见。并对这次的事件下了总结。
不自觉地用到写文章时的思维与表达,总结的目的不再是对人的责怪,对事的抱怨。而是通过这次的事件告诉了我们什么。以后该怎么办。母亲也难得的没有在我刚说两句的时候,扭头就走。这么重要的历史时刻,最终以和母亲泪流满面的拥抱和解了。
播放视频时我看到,当我靠在母亲怀里,开心却感动的留着眼泪时,她几乎是下意识的抬起手,首先为我拭去了挂在脸上的泪水。当我第一次不带防备心理倾听她的想法时,我才了解到,她真的为我操了很多心。以孩子为先,就是一名母亲最发自内心的爱。所有的成见都可以通过有效的沟通去解决的。
5.学会表达,架起双向沟通的桥梁。
我之前因为童年长期的压抑,对母亲总是抱有敌意。要么生闷气,要么大爆发。不会好好的沟通,清楚的表达自己。但是,学习了写作之后,当我开始只关注事件本身,像思考一篇文章那样理顺问题的时候,那种强烈的敌意感就莫名的消失了。于是,我能很耐心的听母亲表达自己,并且,我也能把那些憋在心里说不出来的想法,组织出清晰流畅的语言说于她听。
通过对表达传播要素的深度思考与刻意的拆解写作练习。让我明白了, 原来,沟通是明面上的你来我往,而不是各自心里的千回百转。表达也并不是空白的讲道理,而是清楚准确的传达自己的需求。沟通就是要放低自己的姿态,用对方的语言进行互动的一种交流方式。沟通是有方法可以后天习得的技能,是可以改变的。
沟通是“耐心的倾听+善意的引导+走心的理解+温和美学的语言”这样一种表达艺术。
或许这座沟通的桥偶尔还会堵堵车,但没有关系,因为我已经疏通了心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