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述宇宙论和人生论的关系可见一个哲学家的思想是整体的。凡是真正的哲学系统,都像枝繁叶茂的大树,其中的各个部分,都是首尾贯彻,打成一片的。就一棵树有枝叶跟干各个部分,它自身就是一个整体。威廉詹姆士说哲学家各有自己的见解,又都以见解为根本意思,适用于各个方面;适用范围越广,系统越大。
孔子曰:“吾道一以贯之”。(译:我讲的道理是由一个基本思想贯彻始终的。)其实各大哲学系统,都是用一个宗旨(即基本思想)贯彻首尾。
黄梨洲曰:大凡学有宗旨,是其人之得力处,亦是学者入门处。天下之义理无穷,苟非定以一二字,如何约之使其在我?故讲学而无宗旨,即有嘉言,是无头绪之乱丝也。学者而不能得其人之宗旨,即读其书,亦犹张骞初至大夏,不能得月氏要领也。
(译:大凡学问都是有宗旨的,这是使人得益的地方,也是学习的人入门的地方。天下的学问是无穷的,绝不是用一两个字能限定,怎样让它能为我所用呢?所以说,学问没有宗旨,讲的再好,也是没有头绪的乱丝。学习的人不能获得(老师)的宗旨,读书也像张骞初次赴大夏无功而返)
杜牧之曰:丸之走盘,不可尽知;其必可知者,知是丸不能出于盘也。夫宗旨亦若是而已矣。
(杜牧之说,小丸子在圆盘里行走,不知道全部情况,它必定知道的情况,就是丸不能走出圆盘。宗旨也是这样。(注:学问为盘,宗旨为丸?))
中国哲学家中,荀子善于批评哲学。荀子认为哲学家都有自己的见解;所以说:“慎子有见于后,无见于先。老子有见于拙,无见于信。墨子有见于齐,无见于畸,宋子有见于少,无见于多。”
(译:慎子在对在后服从的一面有所认识,但对于先前引导的部分却没有认识;老子对委屈忍让的一面有所认识,但对积极进取的一面却没有认识;墨子对等量齐观的部分有所认识,却对等级差别没有认识;宋子对清心寡欲有所认识,对众多欲望却没有认识。)
荀子又认为哲学家都有都有不全面的地方。“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宋子蔽于欲而不知得,慎子蔽于法而不知贤,申子蔽于势而不知智,惠子蔽于辞而不知实,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
(译文:墨子蒙蔽于只注重实用而不注重文饰,宋子蒙蔽于只见人有寡欲的部分而不知人有贪得的一面,慎子蒙蔽于只求法治而不知任人以贤,申子蒙蔽于只知权势的作用而不知才智的作用,惠子蒙蔽于只务名辩而不求实际,庄子蒙蔽于只知自然之力而不知人的力量。)
威廉詹姆士说,如果宇宙的一方面引起一个哲学家的特别注意,他就会执此一端,以概括全面。所以哲学家之所以有被蒙蔽的地方,正是因为他的所见。因此,大哲学家的思想,不但是整个的,而且每个人都有其特别强调的部分。
中国哲学家的书,很少有精心编撰、收尾贯串,所以很多人说中国哲学是没有系统的。上文引用近代人所说”吾国哲学略于方法组织”,也是指这一点。
系统有两个方面,即形式上的系统和是实质上的系统。这两者并没有连带的关系。中国哲学家的哲学,虽然没有形式上的系统,但如果说中国哲学家的哲学没有实质上的系统,等同于说中国哲学家的哲学不是哲学,中国没有哲学。
形式上的系统,希腊的古哲学也是没有的。苏格拉底本来就没有写书,柏拉图的著作,采用的是对话体。亚里士多德对于各问题都有条理清晰的论文讨论。按形式上的系统说,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比较有系统。但在是指上,柏拉图的哲学也同样有系统。依据上述所说,一个哲学家的哲学,如果可以称之为哲学,那么必须有实质性的系统。
所谓哲学的系统,就是一个哲学的实质性系统。中国哲学家哲学形式上的系统,虽然不如西方哲学家,但实质上的系统,是同样有的。讲哲学史其中之一的药店,就是要在形式上没有哲学系统的哲学当中,找出实质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