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一条不绝的长河,每一记浪花都在堤岸礁石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每一笔都是一个故事,每一个故事都传承着一种美德……
华夏神州,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底蕴,至今仍然愈发醇香。其如浩瀚宇宙,星罗棋布,其间有着浩如烟海的典籍,每一部都是智慧的结晶;还有群星璀璨,点缀着整片长空,熠熠生辉;更有朝朝相替,承接文化,厚积薄发,不断喷涌着新的华章……
纵观历史,几乎每一个点都有着优秀的典籍作为转轴相连,它们是历史的见证,是文化的传递,也叙述着我泱泱大国的浩浩思潮,更是将美德包揽其中。
先秦奇书《山海经》,有着天马行空的描述,将远古神话尽收,使人们产生对世间的遐想。春秋战国《黄帝内经》,最早的医学典籍,至今被奉为至宝。更有《论语》《尚书》,行人事,读人性,教人行,通史实。汉《史记》,鲁迅称之“史家绝唱!”唐有诗,宋兴词,元盛曲,清作小说……无数的瑰宝将中华美德交替。
习主席说道: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的丰厚滋养和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那么,品读经典,传承美德便是我们所义不容辞的。
古之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此《大学》中言,亦可将传统美德简述。
格物,穷尽事物之真相也,致知,需不断求知真理。两者可为一体,意在于对事物的不断探求,追根溯源。可以突出在坚持不懈地学习,不断地去探索新知。《论语》中,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它表达了学习的态度,在于乐于学习,并且敢于求知,还有不断追寻。亦有《吕氏春秋》所言: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表现在于坚定的品质,不为外物所扰。格物致知,便是在于坚持和求学的结合。相较于今日,学习亦是我们所不容懈怠的,有着前人的厚重底蕴,我们承接于此,更是要不断学,坚持学,以学为己任,以坚持为操守。
诚意正心,所谓意念诚,心思正。在于思想上的完善,精神上的无暇。不为恶,不为过,乐善好施,思德高尚。修心是一门学问,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对于其子的谆谆教诲,亦是对于我们的无限启迪。无伦何时,都需要保持着心境上的平静,不做随波逐流之辈。就如同如今的网络信息,每一天似乎都有着千奇百怪的流言蜚语,人云亦云,要在这样的复杂潮流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有着自我的思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拨乱反正,不去推波助澜便需要我们拥有自我意识,去明辨是非,而修心便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
再者修身齐家,提高自身的素养,家庭和睦相处。何以修身?知晓礼义廉耻,以礼为人际交往的规范。孟轲之言: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有礼者,可以在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行为举止间给人亲近祥和的感觉。以义为正道的向导。《孟子•尽心上》中说道: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可以看出古之重义过于生命,所谓义薄云天。于今日,当以仁义行事,不伤人,不行恶,以天下黄土为芬。以廉为清白的根基,恪职尽守,不贪利,不享乐,是现在处于任何职务所应当做到的。扫黑除恶,国家也在为之而大力行动。以耻为为人的底线,自尊自重,不辱人,人亦不能辱我。和善待人,古之彬彬有礼,翩翩君子,气度不凡。而齐家,便是在于孝道。百善孝为先,素有孝道大于天。在《孝经》中记载: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可见孝道乃天经地义之事。我们当妥善经营自己的家庭,创造温馨和睦的气氛,家和万事兴,只有家庭美满,于外才可以放手施展。
而治国平天下,便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古时,寒窗苦读,只为报国明志。精忠报国的岳飞,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还有那些苦于报国无门的诗人词人……爱国思想更是一大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最根本的思想。习主席在纪念五四运动中说道: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去不掉,打不破,灭不了,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我们处身于华夏,就更应该以此践行,高举爱国旗帜,不断地完善自我品行。无论是从大或是从小的方面,都应该做一个爱国之人。小到坚守本心,乐于奉献,敢于对恶事说不!大于为国为民,想民生,行正事,彰显民族风范,传扬大国气质!
品读经典,浏览古籍,我们从中不断地汲取知识,传承着先人的美德,敢于创新,勇于实践,做一个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治家爱国平天下的当代青年,在为己为民为国的路上不断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