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而对于我们感知幸福来说,它起了什么作用,又带给我们怎样的改变呢?对于这些好奇,走入萨拉•迪芬巴赫所写的《数字抑郁时代》,让我们看见在智能手机的培训下,我们对于数字技术背后的幸福陷阱,以及在不经意养成的习惯,让我们发生了怎样的改变,我们可以怎样更好的去看见内在自我,以及对生活的敏锐的感知力,而不仅仅是在数字世界中不断徜徉?
一、当你不断刷着手机时,你的内心是怎样的感觉?
经常有伙伴会说起:“啊,我今天又刷了半天手机,啥都没做啊。”感觉很是懊恼,在这种时间穿梭而过的刷屏手机时,我们究竟体会了什么?以及有什么是自己想要改变却感觉无力的呢?
技术让我们能够在数字时代获得更多的通信便捷,能够和朋友更便捷的隔着空间进行互动,也让我们能够更多的将自己的生活以及看见拍摄成图片文字发布在平台,获得别人的欣赏和评论,而这些,让我们所真实体会的世界,被一个个浓缩成一个平面的图片和文字。获得人们的点赞,让自己的感觉良好,而这个过程,我们依据在其中体验的互动感,从而得到一种被关注的心理体验,然而这是我们生活的全部意义吗?
在书籍中,它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又一个思考,比如说技术决定幸福吗?比如在技术设计中,从工具到健康福祉,让我们在生活中,如何通过技术和智能手机或平台,将自己的生活记录成图片并沉迷其中的一种状态,而对于真实的生活却花了更少的时间和精力,这到底是进步还是遗憾?对此有哪些现象呢?走入其中思考能带来一些改变吗?
二、那些光鲜亮丽的朋友圈,带给你的是焦虑还是其他?
在书籍中 有一章专门以技术取代直接的幸福,拍下来的才是美景,穿上网的才算幸福,这样的标题来命名,这其中所蕴含的逻辑,恰恰是让我们啼笑皆非,也让我们觉得它违背生命体验的真实的感知,而这是怎么形成的?人们又是可以如何做呢?
这不得不提及,作者所说的感知受损,当我们注意力聚焦在所关注的事物上,内在进入一种欣赏和心流体验,沉浸在一种自我感知里,这让我们体验到对事物欣赏的美感,而当原本真实的场景,浓缩成一张华美的图片,一段充满描绘的文字,那个具体真实的情境体验,有了一种感知受损的断联,它传递的并不是完全的那种体验,正如书籍中所说,能将"观察”变成体验体验的所有要点,都缺失了,这是让我们在不断数字化时代中,最为惊讶的。
而这些也是为何有时越看这些光鲜亮丽的朋友圈,以及视频,却愈加觉得空虚,这正如书中提及的一个话题:“真实性的丧失到底是不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人们用自己的感知和应对去给出自己的答案。而作者更是幽默的用如何变得不幸系列来列出人们可以如何避免自己走入那样的境地,也让人能够唤醒内在生命力与真实体验去获得幸福的感知。
三、对未来的探索,数字世界中,我们可以如何去做?
当数字时代成为我们的生活,我们如何去面对这样的未来,以及让我们每个人走入一种自我感知的幸福里,取决于我们如何对待那些高科技背后的套路,以及可以合理使用,但是不捆绑自己生活,正如如果数字抑郁是在蚕食我们的幸福,那么我们也可以找到数字抑郁的解毒良药。
而这重新享受幸福的能力,在一个个小片段里,比如去发现生活中真实的美好,去感受你看见的路边的风景,路上走过的行人,那温暖拂过你脸颊的微风,风中吹过的带着花香的气息,触摸到皮肤的触感,那种温暖而让人热泪盈眶的真实的体验,这些都是去感受自然,感受真实的体验。
又比如阅读,在阅读里安安静静的翻着书页,体会手指触摸纸张的触感,也体会着和文字中思想,以及灵魂的触碰,那种心情激荡的感知,都在让人感受这独特宁静自由的状态,而对于无论景色和真实的聚焦体验唤起内心强烈的情感,它何尝不是比那单纯的虚拟的图片与状态而更让人感受到震撼。
所有这些,都在我们每个人放下手机,以及放下对数字时代的一种依赖与上瘾,而回到到使用但不上瘾的那种内在独立的状态,将其回到其辅助人类更好的生活状态里,而不是替代人生活的状态。
《数字抑郁时代》让我们看见人们在为了获得虚拟的那种假象快乐之外,如何回到内在真实,去体验真实的生活和体验真实的感知,带着好奇和深思,去走入我们对幸福的体验里,让生命的喜悦自然而然生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