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大家一个问题:人是靠理性推动的,还是靠感性推动的?
这个问题,我想了好多年。现在明白了,人是靠感性推动的。
比如你盘算找个对象,这么算那么算,最后打动你的,其实是在某个时刻,他(她)的出现,他(她)的某些话语、举动,忽然打动你的情绪,打动你内心最契合你内心需求的某一点。
从这一点来说,无论男女,都是因“感”而动,因“情”而动的。人的感性就如同发动机,而理性就如同方向盘,人如果没有这个方向盘。都不晓得会开到哪里去。
所以,因感而动,因感而出发。但是在开了一段时间以后,人就会反思,我们既然出发了。我们要到哪里去?要去干什么?这就是价值观的问题了,也就是理性的问题了。
所以,这样看来,理性其实往往是滞后的,理性最好是来自于自我的反思和成长,别人只是给你个参考而已。
理性给你的方向,路途会有加油站,给你加油,提供能量,让你休息,你就可以继续前行。如果这个方向,路途上没有加油站,也无法让你休息,那这条路就无法继续前行。所以,理性是这样一种东西,他会给你带来好处,带来能量,带来持续前行、成长的能量。
很多人在出发之后,感觉到后悔,那是他因“感”而动之后,没有花时间去考虑要到哪里去,去做什么的问题。也就是说,价值观不成熟,或者不完善。比如一心只想吃喝玩乐的。他可能就从来没有规划过自己要从哪里开始,他觉得没有方向也能吃喝玩乐。这种人就最容易出现方向问题,从而自我放弃。
还有一种人,一直在苦苦思索他要到哪里去,但是他要么选择了一条特别艰难的路,自己又没有足够的动力,要么一直搞不明白自己要到哪里去。就一直在原地徘徊。还有的人选了一条路,却一直在等待一个人推他一把或者牵着他走。
这样想来,人生无非就是两个问题,方向的问题,和动力的问题,也就是理性的问题和感性的问题。
理性和感性看似矛盾对立,其实是可以辩证统一的。
人在年轻的时候,认识是肤浅的,见识是狭窄的,这个时候无论方向和感性都是不足的。所以,造成方向可能错误,感性上过于偏执,都是很正常的。
人在有了足够多的经历、眼界之后,从感性上来说,他能接纳以前不能接纳的东西了,也就是能够感知的东西更有深度和广度了,就不容易陷于一己之情。同样,眼界打开了之后,还发现世界上还有好多年轻时候没有发现过的路,都可以走走看的。那些当年不愿意走的路,其实只是当年自己被树木遮住了眼睛而已。
很多人爱说,我是一个感性的人,或者说,我是一个理性的人。事实上,人都会存在着理性和感性的,只不过可能偏重的程度不同而已。
人是被感性推动着前行的,没有感性,就如同行尸走肉,或者为了别人而活,或者不得已而活。这种人就没有任何活力、激情,他过的可能就是偏狭的理性。
人如果是被感性主宰,就可能在这个世界上横冲直撞,没有目标,没有方向,如一头雾水,茫然不知所措。
感性就是我们的生命力,而理性是保护我们生命力的卫兵。所以,原则上,理性和感性本来就应该是一家人,只不过分工不同而已。
在成长过程中,我们的生命力愈来愈强大,我们能够深刻感知、接纳的范围越来越宽广,我们的疆域不断拓宽,我们的思想越来越丰满而完美,而我们的理性将会更加强大,支撑起我们的感性,沉稳而又庄严。
理性和感性,其实并不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