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作家都有他的着重点。有的着重框架逻辑,有的着重素材选择,还有的着重文章的细节,如句子,如词语。
我开始写文章,自己写完,读起来总觉得有不对劲的地方。
我写书评时,引用书中作者写的句子时,感觉就不一样,可我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改变这种状况,要在哪里使劲。昨天有幸听完作家舒明月的《如何写出让人过目不忘的文字》才明白原来细节是要注意,是要讲究的。
以前,总觉得有些人出门前要画精致的妆容,穿着合适场合的衣服,提相称的手包,搞不定这些就不出门,我觉得这些人在瞎讲究、浪费时间。
此刻听了舒明月的讲解也恍然明白,美女打扮,是为了让人眼前一亮,让人看着舒服,难以忘记。写文章也一样,要想让人念念不忘,就需要对文章细节进行打理,比如写句子要用修饰,用词也要有特色,才能抓住人心。
那么如何写出让人过目的文字,吸引读者眼球舒明月谈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升文字的画面感。
这里牵扯到脑科学的一点知识,读者最希望节省脑力的,最好能读到文字,脑袋里就闪现形象的画面,而不是经过抽象的思考去理解作者表达的意思。
1、善用比喻
怎样将抽象转化为形象呢?捷径就是用比喻的形式。比喻能让抽象的、不好明白的通过比喻容易让人产生一种画面感、能更好地理解作者要表达的东西。
有人说我不擅长比喻么办呢?舒明月给我们支招。具体做法:
*多读书,读经典之作,如读擅用比喻的张爱玲的作品,大量收集比喻句,然后模仿,并且大量练习,大脑对某一方面的能力提高是需要训练的,从无到有到无穷,需要刻意的大量训练才可以达到目的。
*写作时有意识地运用比喻句。当你写完一篇文章之后,修改时先看看有没有比喻句,如果没有,就加一个,刻意的去加,就是为了用比喻句而用。
注意,俗套的比喻句就不要用了,例如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之类,这样的比喻不仅不能使文章增彩反而暴露你思想的匮乏。
2、词汇。要写出画面感辞藻也很重要。觉得一篇文章朴实无华就好,朴实无华的词汇犹如解放前人们穿的衣服的颜色,灰灰的,没有一点亮色。丰富的词汇量能让你的文章活色生香,生动不少。丰富的词汇能让文字在灰灰的世界里突然开出一朵美丽的花,顿时为这世界增添活力。那么怎么弥补词汇量少的缺憾呢?1、阅读。词汇的缺乏是从四九年以后出现的。我们要读四九年(1909~1949)以前的书籍。舒明月建议读现代文学,名著和文言文以及现代白话文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做一个合适的配比。
2、近义词替换,如果你觉得现有的词不足以表达出自己想表达的感情色彩,那就去网上搜,找这个词的近义词,一般会搜到好多,根据需要从一堆近义词里选出最合适的那个。
二、写出音乐感。最基础的乐感就是保持流畅,阻碍文章流畅的原因有以下几个:
1、“的”的不休,“的”尽量避免的使用
“的”字特别容易被滥用,因为它身兼太多职位:
一般形容词词尾。如:有趣的、幸福的
是非正反的判断词,常用于句末。如:他不来是对的
表从属关系之形容词。如:老王的儿子
形容子句。如:被警察抓走的那个人
表身份的名词,如:当兵的教书的
其中最主要的职责是两项:所有形容词的词尾,从属关系。“的”字当之无愧成为汉语使用频率最高的字了。
余光光中说:少用“的”字是一个作家得救的起点。作者举了上世纪三十年代诗文明家何其芳的一个句子,我们来感受一下:白色的鸭也似有一点烦躁了,有不洁的颜色的都市的河沟里传出它们焦急的叫声。
2、字音重复
看绕口令是什么原理,比如:
红鲤鱼与绿鲤鱼与驴,桥上吊刀,刀倒吊着。这就是字音的重复,字音重复在同一句子里面就不好读,这种现象就叫字音排斥。
3、单双音偏废
所谓单音节词很简单,一个字就构成一个词的叫做单音节词,比如日、月、跳等等。所谓双音节词是由两个字构成的词,比如太阳、月亮、行走、跳跃等等。大多数人写文章要么双音节用的多,要么刻意精简,单音节词用得过多。舒明月说,单双音节切换是非常好用的调节语感的手法。
举个例子,但是与但字的运用。如果转折意思用没那么强,一个但就够了,这样节奏调快了,那转折的意味,也就减弱了。
如果你要突出这个转折,就用但是,甚至再加个逗号,或者甚至于改成更隆重的“然而”两个字。凡是句子没有多大毛病,但又好像不特别流畅的就尝试在这些方面做些微调。
首先把这些小问题修复了,做到顺畅、清利才算是及格,及格后再向更高阶里修炼,更高阶修炼的东西,有对偶,有押韵、有长短句配合、还有平仄。
三、写出文章的新鲜感
1、最基础的一个层次是避免重复。小文章音节不要重复,在修辞和意义上也不要重复。比如描写两个人,前面一个人先写长相后写衣服,后面一个人就可以先写衣服再写长相,前面一个使用比喻,后面一个就不必一定用了。
2、出其不意。比避免重复更高一层。比如写故事时一路铺垫,引领读者得出一个自然的结论,却抛出另一个包袱。比如打油诗:天地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黑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正因为它出其不意,才被人广为流传。
3、更高层次是新瓶装旧酒
核心与从小到大听过的,思考过的道理都一样,只是说法不同,措辞不同而已。
“新瓶装旧酒”还有一个名字叫“陌生化”,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那就是使对象陌生时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
太阳底下没有什么新鲜事,也没有新鲜的道理,重要的是你怎么去说它。
4、更高级的一层。用正常的揣度,正常的思路都猜不出来的,把你以往所有的常识性的想法都给否决掉。
所谓文章有新意,就是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师傅给了方向,剩下的就靠自己努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