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21
“很多事与愿违并造成巨大公共资源浪费的公共政策,恰恰源自“免费午餐”的想法,而试图以大规模修建廉价保障房来抑制房价的行动正是一例。”
事实上,无论怎么限购,人们都会运用智慧来寻求对策。
有人建议参考新加坡的做法,由政府提供廉价住房。作者认为这种想法存在以下几点错误:
1.第一个错误是把住房看作可乐那样的标准品。即使是在上世纪80,90年由国营单位修建、提供单位廉住房非常普遍的时代,即使小区的房屋外观一致,但格局、用料、装修、楼层都会有差异。过去在没有条件的情况下,人们都想要定制品(个性是无法被压抑的)而不是标准品。
新加坡由于国土面积较小,人口流动性较低,提供一个标准品相对容易。在这点上和中国国情差别较大,大陆地大物博,而且要注意到的是:如果政府给每个家庭分一套房让他们住在那里,造成的结果之一是极大地降低人口流动性,社会流动性下降,上升的渠道也会收缩。这个代价巨大。前几天台湾的一个政论节目提到,大陆从一个贫困的国家发展到今天,没有通过殖民地的方式(之前的英美发达国家是这么崛起的),它是要付出很大的代价的,比如我们离乡背井的农民工。人口流动就相当于是流动的经济,对中国的发展帮助巨大。
2.大规模的廉住房会产生挤出效应,所有的资源都是排他性的,政府用得越多,私人就越少。
3.廉住房会限制流动性,这也限制了资源的有效利用。
最后作者呼吁房屋服务市场化、商品化。
在香港,是存在政府修建提供的“廉住房”——公屋的,不过由于地少人多:“香港的土地供给开发率不到30%,大概331.329平方公里,以这个面积计算,香港每平方公里有2.23万人”,人地关系非常紧张。每年申请公屋的人数在不断增加,预计最近开始按照正常申请流程最快也到排到五年后才能取得资格。事实上,为了稳妥使用公屋资源,不造成资源浪费,香港还通过了《富户政策》,要求经济条件达到一定条件的家庭搬出公屋。
“在公屋租住十年以后,需要每2年申报一次家庭收入和资产,如果家庭收入是限额的2~3倍,需要缴纳1.5倍的租金,如果是限额的3~5倍,需要缴纳2倍的租金,家庭收入超过公屋收入限额的5倍,或家庭总资产净值超过公屋收入限额的100倍,一年后如果收入或资产没有下降就要离开公屋,或者在香港拥有私人住宅物业,无论家庭收入或者资产都要离开公屋。”
由此可见,香港对于公屋资源审查、通过是非常严格的。虽然作者不赞同廉价保障房,但是我们也应该肯定是廉价保障房为香港中下层低收入者提供了一个有保障的安生之所,为稳定香港所发挥出的巨大作用。
我们再来谈谈内地,内地也是存在廉租房的,我之前认为这种廉价保障房在内地的市场应该不大,毕竟传统观念里包括现在很多年轻人婚嫁观念当中还是要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的。通过身边人的普及才发觉它很适合刚刚上班的上班族,平均在市价的1/3左右。(一个同事之前就是住在政府的廉价保障房,他还告知有些人把房子内补装潢的很好准备住一辈子。在内地由于人地关系不是那么紧张是不存在《富户政策》这座要求的,对个人财产不作硬性规定)。今天get到一个新名词:人才住房。
“是指专项用于人才就业的生活配套租赁公寓,解决人才在某地创业的短期租赁和过渡周转用房。人才公寓按照“政府引导、财政支持、市场化运作、社会化管理”,“市场价、明补贴、有期限”和“轮候补租、契约管理、只租不售”的原则进行租赁和管理,附之以社会闲置房作为补充。 通常是限定租期,高级人才入住附带政府补贴。”
思考题:请你描述一下,你印象中20年前的老住宅标配是什么? 10年前的标配是什么?今天住宅的标配是什么?
答:20年前,白色的有装饰线的墙壁,三室两厅,外加一个车库。10年前,电梯房加地下车位。今天,花园小洋房,电梯高层,地下停车位还要求小区绿化环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