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我们再了解一下周易这部书的结构。周易其实是两本书。因为周易这部书它一个是由易经组成的,还有一个是由易传组成的。所谓易经,这是后人的说法,主要是汉代把易列为经学博士之后,把它称为易经。那么在孔子那个时代呢,孔子所说的六经其中包括了易,而那个易和今天传世的易是不一样的。因为那个时代孔子看到的易只有卦爻符号,这个一会儿讲。
卦爻符号一共有8种,就是所谓八经卦: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它们两两相重,构成了六十四卦。六十四卦每一卦又有六个爻组成,那么64乘以6等于384,而乾卦和坤卦又各多出一爻,所以一共有386个爻。那么64卦和384爻,每一个符号后面都有一句话来对它进行解释。
解释六十四卦的这个句子叫卦辞,解释爻的句子叫爻辞。那么64卦384爻这叫卦爻符号,那么解释他们的词叫卦爻辞。卦爻符号加卦爻词就构成了孔子那个时代可以见到的最传统的易经的文本。孔子喜欢的那个易呢就是这个卦爻符号加卦爻词。这个文本一直到汉朝都是所谓易,它的重要的文本,人们非常喜欢。他就是所谓的易经,所谓汉代立这个意义的经学博士就是讲这个。
但是今天我们看到的周易的文本呢,多了一个内容就是易传。易传是什么呢?传是传习的意思,那么传可以说是讲解经文的一个讲稿,那么易传当然是讲解易经的。但易传到汉朝的时候是独立成书的一套论文集。易传呢,据说是在战国到汉朝早期一批学者,当然这批学者他们是什么学派的今天我们没有确证,我们只能从他的文字,我们认为他主要是儒家的学者。那么根据古人的考证呢,孔子当年传译给他的学生,比如说子夏,他的后学这些,一代一代向下传习。那么这些学者呢,很多是荀子学派的,很多是子夏那一派。那么这些学者他们散落在齐鲁之间,比如说山东、河北之间,他们对周易有一套系统的研究。那么这道学问呢首先传承自孔子,但同时呢他们也深受比如说流行在齐鲁大地燕赵之间的各种五行学说、阴阳学说,以及后世的各种道家学说的影响。我们知道道家学说在北方也是有一定的影响,那么这些学说呢,影响了这些学者,这些学者他们都是一些无名氏,在战国,在汉朝早期,他们完成了对周易的一些大量的讲解,而这些讲解呢,一共有7种。
这七种就包括了,讲解卦辞的彖传,讲解卦象和爻象的象传,讲解卦象叫大象传,讲解爻象的叫小象传,还有解释六十四卦解释八卦它的基本意义的说卦传。还有专门解释乾卦和坤卦的文言传,还有解释六十四卦卦序的序卦传,还有像一个歌曲一样来解释六十四卦的故事的杂卦传。那么所有这些还有一个通论,二十四章通论,它是一个重要的哲学著作,叫系辞传。
彖传、象传、说卦传、文言传、序卦传、杂卦传、系辞传一共七种。而其中呢,某些篇章因为过长,又被切成了上下两部分。那么易传其中彖传、象传、系辞传都分为上下两部。这是因为我们说64卦一共64个太多了。所以这个64卦它被分为了两部分,也就分为上卦和下卦。上卦一共有30个,下卦有34个。
彖传是解释所有的卦的,象传是解释所有的卦和爻的。那么彖象就随着这上卦下卦分为了换彖上下传、象上下传。那么系辞传因为一共有24章,也是太长了,它也被人为的截止了上下。所以说原先有7种,7种之中有3种又分为了上下,也就等于7加3,实际上有十篇。这十篇也就是构成了所有的易传的全文。因为易传呢是用来解释易经的,它是易经重要的辅翼。那么所以古人把这十篇就称作十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