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回顾新时代党和人民奋进历程,鲜明提出“五个必由之路”的重大论断,明确指出“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要努力实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
一是要坚持创新发展,让创新成为第一发展动力。当今世界,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国际力量对比持续演变,人类社会进入新的历史关口。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下,要坚定实现我们的宏伟奋斗目标,就必须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而“创新”二字,正成为我们理解中国与世界、沟通当下与未来的关键词。创新理念深刻揭示了创新及创新能力在当代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竞争中的极端重要性。习主席强调:“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民族强”。2021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达到2.79万亿元,同比增长14.2%,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44%,国家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上升至世界第12位,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奋进新征程,创新发展更可期。
二是要坚持协调发展,解决好发展区域不平衡问题。协调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同时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协调发展奠定共同富裕的经济基础。生产是分配的前提和基础,生产力不断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需要经济发展支撑。协调发展促进区域、城乡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协调发展的着眼点之一就是区域协调发展,通过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来缩小人民收入分配差距,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协调发展促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共同提升。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促进国家“硬实力”和“软实力”同步提升,确保“两个文明”成果为全体人民所共享,通过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富裕和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深刻认识深入贯彻协调发展理念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深刻认识协调发展的丰富内涵和实现协调发展的战略重点。从当前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突出问题出发,着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
三是要坚持绿色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成为这一矛盾的重要方面,热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加快推动绿色发展成为必然选择。近年来,广东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1+1+9”工作部署统筹推进,广东全面实施河长制、湖长制,全省各地五级河(段)长广布各地市、县区,横跨多个职能部门,破解“九龙治水”难题。优异“绿色答卷”令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必须坚持不懈、奋发有为。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们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全面完成,蓝天白云重新展现,浓烟重霾有效抑制,黑臭水体明显减少,土壤污染风险得到管控。
四是要坚持开放发展,着力实现合作共赢。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深刻指出,“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我国发展要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必须顺应经济全球化,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世纪疫情大背景大环境下,我国开放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开放带来进步,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从“闭关锁国”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再到全方位对外开放阶段,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和坚定推动者。
五是要坚持共享发展,让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更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们,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共享发展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体现了对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解决好收入差距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更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踏上新征程,中国人民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同时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让我们与全国全党各族人民一道,接续奋斗,开拓创新,把握主动,赢得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