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群里有人分享了一个初中生写的听的别人的故事撰写的情感类文章,好几个人夸写得好,有一两个词夸得有点过了。
于是我看了那篇文章,因为期待和实际之间的落差太大,我倒觉得真没那么好。
当看到很多人评论的夸奖之词充斥了整个手机屏幕,我实在忍不住在群里回复了一句:“我来泼冷水了,你们是没看过言情文吗?”,接着又补了一句“我委婉地说一句,文笔不赖,情节还行,有几个错别字需要注意”。
我说的委婉就真的很委婉,如果是我和小说同好去讨论该文,我会吐槽得更狠。
然后就有人回复我说这个作者才初中,写成这样已经很不错了,而且感情描写到位,弥补了其他的不足。而我的态度是他才初中,写文可以鼓励,但不用过份夸,说一句写得挺好就可以了。
但对方就觉得他写得好,我就觉得只能算还行。当他甩给了我一长串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方式的回复,来跟我较真那篇文章哪里写得好时,我的“杠精之魂”彻底燃烧了。于是我和他双方你来我往battle了十几轮,在那个群里刷屏了。
后来那个把文章首次分享出来的人来当和事佬,说分享了一篇文章引起那么多的争论真是不好意思。我回复了他“我只是希望对于这类的文或者作者大家可以鼓励支持,但不能一味捧着,要容许不同的声音,如果有缺点也可以指出”。
接着我又补了一段回复说“还有他的文用的都是“的”,文章里面其他该用“得”、“地”的地方还是用“的”,他中考作文也这么写不怕扣分吗?”
因为我从小就喜欢语文,所以我看别人文章的时候会留意里面出现的错别字,或者“的”、“地”、“得”三字使用是否规范。其实很多作者手滑写了错别字,就算自己再看一遍也可能因为当局者迷看不出来。至于经常会弄混的“的”、“地”、“得”三字的使用很多人也包括我也不能保证能百分百用对。
但是我还是很介意只要碰上“de”就不管不顾写“的”的,平常发朋友圈、微博、写各种点评或者留言,这么乱用没多大关系。但是在简书这样一个文字创作且用创作赚取收益的正规平台, 一篇文章里用错几次我可以理解,但是一半都用错了,我个人就觉得这样有些过于随意和不规范了。
后来我又在那个群里提了一次那篇文章“de”的问题,但可惜的是除了我没有人在意。我今天还特意去看了那篇文底下的回复,除了一水地夸,就没有别的了。
可能有人会问我为什么不自己在那篇文章底下,去评论对方的“de”的使用不规范?因为我不大愿意评论自己不喜欢的文章。
后来那个跟我battle的人说要去看我写的文来品品我是个怎样的人,我就让对方请便。
我的想法是就算人家看完几篇我的文给我来一句“你那么会说,你自己的文写得也不怎么样”,我也觉得没关系。因为我在用简书发文的第一天就备注了自己“文笔小学生,但爱吐槽瞎哔哔”,所以我就比较坦荡不怕他看我的文,也不怕对方批评我的文。
戏剧性的是,对方看了我几篇文还在文底下写了评论,评论里倒没有什么批评,而且在我那篇《你好,李焕英》观后随记底下说他看电影看哭了,看另一部电影也哭了。然后我给他推了其他几部经典又好哭的电影。
之后我们俩的交谈越来越友好融洽。 他后来还跟我道了歉,我跟他说我这个人属于弹簧性格。别人跟我争论,我一定会忍不住杠一下,但如果跟我态度比较温和我也会温和回应。
最后因为时间不早了,我们结束了交谈。也为这次battle画了一个不知道算不算圆满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