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想一下,你现在正在参加一个很重要的面试。考官出了一道题,思考如何提高新干线上的咖啡销售额?并要求在5分钟内给出答案。
你会不会觉得匆促之间头脑一片混乱,不知道该从哪里入手?
不用着急,一位东大学霸在拆解了几百道咨询公司的经典面试案例分析问题之后,设计出一套能够系统化处理问题的思考体系。如果你掌握了这种解决问题的框架思考方式,就如同手握一把万能钥匙,能轻松应对所有难题。
这种思考体系分成5个步骤,这位东大学霸在《聪明人都用框架找答案》一书中,做了详细的讲解。
步骤一:确认前提
问题如果太笼统,会难以着手,找不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因此首先需要将问题限定在一个框架里,可以按照下面3点:(1)定义语句;(2)确认客户;(3)将目标具体化
比如,最早提到的那道面试题目,就很模糊,是新干线的那条线路呢?销售额是指一天的销售额么?客户是谁呢?所以,因此,首先需要让问题更加明确。比如:如何增加东海道新干线(东京至新大坂区间)1天的咖啡销售额?
步骤二:分析现状
分析现状的关键是地图化,即将问题落实到一张地图上工作,相当于登山时的鸟瞰图,可以帮助你从全局把握这个问题,并确定问题的症结所在。书中介绍了50个精选框架,类似数理化中的公式,牢记这些框架,在遇见问题的时候自由组合搭配,就可以轻松解决问题。
上面这道面试题目,1天的销售额可以分解成一个乘法公式。
1天销售额=销售员1天的乘坐次数(A)平均1趟新干线的咖啡购买人数(B)平均1人购买数量(C)*咖啡的单价(D)
根据现状,
(A)乘坐次数1天估计是2次。
(B)咖啡购买人数可以进一步分解成:B=客容量(E)乘坐率(F)周转率(G)*咖啡购买率I(H)。算下来,1辆东京至新大坂区间的新干线,会有48人购买咖啡。
(C)一般1人就购买1杯咖啡。
(D)咖啡单价假设1杯250日元。
步骤三:确定瓶颈
当你通过地图把握了问题的全貌后,你就能找到引发问题的症结了,然后制定应对瓶颈的对策,并预测每个对策的实效性(效果)和可行性(成本、风险等)。
还是以这道面试题为例,ACD都不太容易改变,因此关键是B。
B=客容量(E)* 乘坐率(F)* 周转率(G)* 咖啡购买率(H)。这其中的几个因素中,销售员能改变的是H,因此应该将(H)咖啡购买率设定为瓶颈。
步骤四:制定对策
根据对策选项,决定大致的对策方向,然后再进一步制定具体的内容,从“做什么(what)”和“怎么做(how)”两方面入手。
在这个面试题目中,影响咖啡购买量可以分为两步:注意/兴趣 --- 购买
关于注意/兴趣。如何让更多乘客意识到车内在销售咖啡呢?可以在车厢内播放“来杯咖啡吧”这样的广博,或在推车上张贴标语,或者思考如何可以让小推车周围弥漫着咖啡的香味。
关于购买,可以从质和量两个方面考虑和乘客接触。
接触的质可以分为观察力(发现顾客)和说服力(诱导顾客)这两点。
观察力是指销售人员发现想要喝咖啡的潜在客户的能力。说服力是指销售员发现潜在客户,说服其购买的能力。如果想要提升这两种能力,可以请教销售业绩好的销售员,也可以阅读这样的人写的书。
接触的量则可以按照下面的公式计算。
巡回次数*平均1个人的接触时间(和巡回速度互为倒数)
如果巡回速度之前是1.5小时1次,可以试着增加到1小时1次,这样当客户想要购买时,销售人员出现在他们面前的概率就会提升。另外还可以努力缩短售卖时接待客户的时间。
步骤五:评价对策
这个步骤是对第四步骤中制定的对策进行评价并排序。评价需要评价标准,即方案的实效性、可行性、时间间隔(正是实施对策前的准备时间和对策实施后成功显现的生效时间)等。当然,每项评价都实现定量化是最理想的。
同样以这道面试题为例。根据前面四个步骤,基本可以从两个方向提出方案。
(1)增加接触的量:在就餐高峰以外的时间段,将频率增加到原来的1.5倍,增加和乘客接触的时间。
(2)提高接触的质:在车厢内播放广播,或在推车上张贴推销咖啡的宣传海报,让乘客注意到咖啡的存在。
用地图化(结构化)的方式,无论是用各种框架,还是逐层分解因数,都是为了将问题由模糊变为具体,有混杂变为条理,尽量无重复、无遗漏地制定对策。书中以咨询公司面试时会提到的各种问题为例,带着读者慢慢用框架化思考方式入手,尽量在短时间内给出理想的应对策略,应该算是“手把手地”教授了。
当然,能用框架逻辑的“利剑”武装自己固然重要,但是平日认真“练剑”更加重要。否则,再锋利的武器,仓促应战,依然会手忙脚乱,应接不暇。
古圣人王阳明先生,特别强调要“在事上磨练”。在生活中遇到任何难事,都可以试着用书中介绍的“地图化”方式思考。开始也许很笨拙、费时间,但是量变产生质变,时间一长,这些框架和思路角度会慢慢内化进大脑,那你也能成为他人佩服的问题解决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