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照的码头,一直就是小水埠头,到现在规模扩大无数倍,还是这个称呼。小水埠头,是桐照渔文化的集聚地,也是渔民最为集中的论坛,下货、补网、晒鱼鲞,基本操作。我小学的时候,小水埠头只有小小一块方圆,北侧是莼桐线马路,东、南、西还没有围涂填海,都是滩涂。
渔船进港,这块方圆地就是下货场地,小小码头上人潮鼎沸,吵吵嚷嚷。从船上下货,船头跟码头之间会架起一个铁架连接通道,用于把鱼货从船上推下来到岸上,节省人工体力。有时,装箱的鱼货多了,在滑下去的过程中,就会有个别鱼货不听话,掉落到海上滩涂里。我们就会跑到渔船下、滩涂里,专门去捡掉落海上的鱼货,有带鱼、鲳鱼、黄鱼,那个时候黄鱼没有现在这么金贵,东海渔场的黄鱼还是蛮多的。我曾捡到过炸弹鱼,圆滚滚,肥嘟嘟,一脸呆萌,甚有份量。
渔船靠岸期间,一有时间,我们就会跑到船上去串串,从船头到船尾,还特意到船上去上个厕所,感受海风吹屁股的冷飕。钻进睡人的小隔间,躺一下翻身难、起身容易撞头的格子笼。那时,渔船出海可没有当下的北斗系统,船上出去走一圈得半个月、一个月回港,在船上甚为单调、枯燥、乏味,喝点小酒、打个牌、看看武侠言情小说,是传统的三大娱乐活动。后来条件稍好,多了个电视录像,没有电视信号,只能看录像,用来打发时间。
船上的生产可不像某些不靠谱的小说描写的风轻云淡,星海辽阔,以为早起看日出,晚上观落霞。那是在用命挣钱,风高浪卷,直面惊涛骇浪,在颠簸不堪中作业。刚下船的新手,半年时间内就是吐、吐、吐,吐得肚肠根头都吐出为止,治晕船是基本功。我曾经跟着小雷、阿汉他们出过一次海,还是在舟山港区,无风无浪。刚下船那天,异常兴奋,蓝天绿水,山海丽景,皆是美色。第二天开始,就在船儿颠上颠下中,趴在船舷角落,开始吐、吐、吐,烂成一摊。这还是小船,在内港,没风没浪情况下,由此可见渔民生产的不易。
台风天,渔船就得进港避风头。少时不懂世故,对于我来讲,台风天还是蛮期待,特别是暑假,一来台风过后下海海货多了;二来老爸回来,就会带来好吃的,出海时还会偷偷塞点钱给我。人,只有一朝懂了世事艰辛,豁然通透,你才是长大了。就如《以家人之名》的那句话,“真正的长大往往都是一瞬间的事,只有你知道的一瞬间”。
渔船出港后,留在岸上的妇女也不会歇着,补网、织网是重头戏。那时补网、织网纯手工,没有现在的机械加工。我妈也会去领些网线来织网,赚点钱贴补家用。织网由梭子、尺板、网线组成三大件,梭子大多竹制,根据网具确定尺码,大小不一。尺板,也是竹制,主要确定网眼大小,跟梭子配成一对,织出规格一致的网具。网线就是这俩家伙的红娘,把这俩家伙勾连在一起。如今,机械化的生产早已取代了手工织网,已没有多少人熟悉纯手工织网手艺,这个技术活也成为了一段历史,一个回忆。
现在的桐照,冠以“中国第一渔村”,机帆船七百多艘,信息畅通无阻,但我们年少时的美好,那是真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