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8 王子
3岁前的幼儿,是直觉行动思维为主,特点是:孩子只能在感知行动中思维。
比如,孩子玩布娃娃,喂布娃娃吃东西,布娃娃被拿走了,游戏也就停止了。
孩子骑在竹竿上面想到骑马的活动,把竹竿丢掉了,骑马的事就忘掉了。
3岁前的幼儿思维的时候,是与对物体的感知、与孩子自身的行动分不开。
他们的主动性很低,只能考虑自己动作所接触的事物,只能在动作中思考。
而不能在动作之外思考,更不能在动作之外进行考虑、计划,以及预见后果。
从阅读角度来说,1~2岁的孩子在阅读图画书时,主要以单个形象的认知为主,他们很难理解图画形象之间的关系。
但是,如果成人在亲子阅读中注意引导孩子观察画面,理解图画书中表现的逻辑关系,孩子会逐渐在两岁左右开始把图画书里的形象联系起来进行理解。
其次,他们对不画中形象的认知或许并不准确,有时候会混淆一些词汇的概念,从而影响了他们对图画书内容的理解和表达。
了解这些发展特点,有助于成人理解孩子在阅读图画书时所表现出的各种现象,也有助于成人更加针对性地的指导孩子阅读。
比如,不少妈妈反映,爸爸讲图画书时,孩子的专注力没有妈妈讲故事时的专注力持久。听妈妈讲的专注力,又不如听早教老师的专注力久。
为啥会有这样的差距呢?
第一,没有经过专业训练和学习的爸妈,给孩子读图画书时,大多是照本宣科。
尤其是爸爸,可能都不太关注孩子的反应,也没有表情、语气和语调上的变化。
但学前教育工作者,会因为了解孩子这一特点,在课程设计中,激发孩子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更有助于孩子理解图画书。
第二,3岁前的孩子注意力较短,要想保持他们的稳定性,就要找到他们感兴趣的地方,并且不断地提供他们的兴趣点,这样才能维持注意力。
妈妈通常比爸爸更细心、更了解孩子的兴趣点,而学前教育工作者知道的就更多,能更好的维持孩子的注意力。
第三,亲子共读时,知道培养孩子阅读习惯和阅读策略的人,比如关注画面细节,理解书中人物的变化等,更能加深孩子对“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