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菊与刀》上了解日本对中国的“情义”

二战时美国为了对日本更好的进行管制,授命人类学家露丝·肯尼迪克特对日本和日本民族进行分析和研究,《菊与刀》便是这位作家交出来的答卷。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美国能让日本在二战中投降,《菊与刀》功不可没。

刀剑锋芒

我们常常说,中国与日本一衣带水,日本当年从大唐回去之后,从一个原始部落变成了copy版的 大唐,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也算得上是一次“盛世”。从这次以后,在日本人的心里总觉得欠了点中国什么,我们知道日本人最看重的是“情义”二字,他们总得对中国做出点什么报答吧,然后他们就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我得出这个结论并没有开玩笑,而是根据《菊与刀》认识日本人在对待“情义”时的各种表现。在我们普通人的思维里,我们一般是这样:A欠了B的人情,那么A就要报答B

在报答别人恩情上,我们常常会用真心予以回报,毕竟他在我乞讨的时候给了我一晚饭吃啊。但日本人不这样,他们最看重“情义”,但却不愿意报答“情义”。原因是他们认为在报答的时候,A的地位低到了尘埃里,而B却高高在上,宁愿剖腹也不投降的日本人对这种地位差距太大的交流是无法接受的,而无法接受的结果便产生了矛盾。

所以实际上,在侵华战争中,日本“建立东亚新秩序”就是对他们认为的对中国的“报答”。在二战以前,很多的国家都看轻这不起眼一方小岛,认为它不过是中国的复制品罢了,然而就是这样不平等的看法“激怒”了日本人,让日本人在对中国的“情义”上越来越失衡。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可以理解为,日本为了所谓“报答”中国的“情义”,解救于水深火热的中国人民,而建立“平等和谐的东亚新秩序”绝对不是他们口中的借口,而是真正的信念,他们认为这是“报答”中国“情义”的最好方式。

《菊与刀》的时代已经过去很久,我不知道日本人是否还活在《菊与刀》里,但《菊与刀》的成功可以让我们借鉴出许多,比如《棒子和泡菜》等。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日本的格局(下)|读《菊与刀》 文:recycler (文中引用的粗体字为原文) 13577字 http://ww...
    Recycler阅读 5,739评论 2 9
  • 在互联网鄙视链中最没存在感,最多背锅侠的岗位就是运营了。与研发、产品相比,运营入行门槛最低,同级别收入也最低,可谓...
    灰灰拉阅读 3,265评论 0 0
  • 思考,初心,不跟风。这是刚看别人的一篇学写作文章的感想。但是先要跳进权威的圈子,才能跳出跟风的思维。先有章可循,才...
    自然_f556阅读 3,746评论 2 3
  • 几万里/风里雨里 一辆摩托 车轮滚动着热腾腾的 回家的喜悦 几条路/低檐漏雨 一个老人 拐杖守望着一年一次的 家的幸福
    屋顶有故事的猫阅读 1,306评论 2 8
  • 我家有面穿衣镜,就立在一进门的墙边,镜像着屋内大部分空间,据说这样摆放会显得室内面积更大。 最近不知为什么,我经常...
    老猫solo阅读 3,118评论 28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