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自己本次的场景思维导图做了一份比较有创意性的思维导图,作为课件素材。不过,这份时间轴似的图更应该叫做视觉导图了。我发现自己“守破离”后边的两个做得越来愈好了。
其实我早在1999年上半年就邂逅过思维导图了。那是1999年春寒料峭的时候,马路沿上还残留着未融的脏雪。之所以记得这么深刻,是因为那个时候我正在高四复习班苦熬。跟同桌去小城唯一的新华书店购买班主任也是政治老师要求的《政府工作报告》,不期然发现了它——《学习的革命》。它的序言蛊惑人心,我觉得一束光猛然照进苦闷而昏暗的日子。
跟同桌借了一些钱才凑够书费,可是实际上拿到手之后,狼吞虎咽之后,我发现它对我并没有太大的实用价值。我倒是看到了思维导图,然而书中只是片言只语加上一幅黑白图片,实在没有引起我太大的兴趣。书中介绍了很多先进的理念,但是对于1999年的中国人来讲,可能太过超前,又过于简略,我今天特别查阅了一下,发现那个年代很多人都被忽悠过。
不过这本书对于当时的我来讲,也并不是绝无益处,起码那些令人热血沸腾的语句给我打了鸡血,所以我将之归为台湾刘墉著作同等性质的励志图书。
就这么一晃,居然14年过去。
2014年7月,我从高校辞职出来,开始有意无意大量研读、设计PPT,从PPT书籍中屡屡发现思维导图的身影。于是顺藤摸瓜买了大量的思维导图专业书籍,最初买到手的是思维导图创始人托尼•博赞所著的五件套,精装,昂贵。当时在亚马逊下单的时候还颇为犹豫。呵呵。
于是开始自己画了,依葫芦画瓢,应该说画得很丑、潦草,而且有些漫不经心,因为觉得好像画来画去,都是蜘蛛网、八爪鱼。而且对于色彩跟图像非常抵触,因为自我感觉想学的是思维、逻辑,而不是艺术。当时没有前进的方向,没有收入,断断没有心思追求什么艺术爱好。其实直到现在我成为了持有认证的思维导图培训师,还是在一定程度上持有这种观点。
不过现在我认为,图像力对于理解跟记忆绝对有着莫大功劳,甚至现代快速记忆法强调的也大多是右脑图像。所以趁着去年参加品思工作坊视觉记录课程的契机,我开始了连续100多天的手绘图像练习。到现在,已经临摹了两三本简笔画书,画完了好几个本子。
2015年大量地读书,主要就是PPT跟思维导图的,因为书给我带来的感觉是思维导图不过如此,而又怀疑自己的认知,所以兴致勃勃地参加了2015年拆书帮申活分舵的年会,年会上有个环节就是分组拆书,我高兴地选择了思维导图拆书小组。
2016年3月,顺理成章加入了拆书帮,成为喜乐分舵的一员。一边自己画难看的思维导图,一边开始试验着去在拆书活动中拆解思维导图,并且去参加了网络上两三个良莠不齐的思维导图训练营,画了一些良莠不齐的作品。
感觉还是不行,不够正式、不够专业,不满意,不想停止。拼命百度,2016年端午节参加了文魁大脑举办的思维导图管理师认证培训班。我同时搜索到的还有台湾飞笔老师举办的认证班,但是时间前后相差几个月,我觉得我等不及,哪怕文魁大脑的认证班费用要贵上一两千。
7月上旬,交过十余张图文并茂的精致导图作业之后,我顺利拿到了来自英国博赞官方的认证。几乎整整一个月,我几乎什么都不干,每天琢磨的就是做出又实用又漂亮的思维导图,几乎每一张思维导图都要用上两三天。正是这种密集性的刻意练习,让我从此真正走上了正轨。
2016.8–10月底,我闭关开发自己的思维导图课程,连拆书帮都基本不再去了,期间不断接到来自线下社群的邀约分享,偶尔会有企业内训,也偶尔再去拆书。11下旬,思维导图PPT1+1训练营上线,并几乎同期申请网易云课堂认证成功,PPT跟思维导图课程开始持续上线。这个过程真真正正好生痛苦,赶得上难产。每天都要画上五六七八张草图、正式的美图,作为课件里面的案例,然后到千聊讲课。
2016.12,为了强化巩固1+1训练营的效果,配套推出了24天的场景化思维导图训练营。每两天开发一个小专题,但是每次准备课件却需要2–3天。
我跟思维导图的缘分肯定还会再持续,2017年,我希望能够开发出专门针对儿童的思维导图课程,全面推向线上线下,希望能够切实帮助到中小学生,从中找到思维导图运用的蓝海。并打算开始全力拆书,并把思维导图作为拆书的主要方向,打造思维导图拆解专家。此外,还要努力凭借既有课程体系,开始探寻更多的培训市场,一方面是自己做线下沙龙、培训,另一方面希望能够接到更多的企业邀约,“图”谋新的人生格局。
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