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纪是女性全面觉醒的时代,也是女同胞们不断成长的时代。
《我本是高山》真的是正确的引导吗
最近,张桂梅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我本是高山》,引发热议。
争议主要集中在以下:
塑造了一位酗酒的母亲家暴孩子的形象
一群女学生逃课到镇上逛市集、打游戏
添加了已故丈夫的戏份,暗示丈夫是精神支柱。
乍一看好像没有什么。但是实际却不是这样的。
在张桂梅校长和女孩的交谈中可以知道,父亲整日无所事事,天天就酗酒家暴,而母亲并没有放弃孩子的学业,在自己忍受巨大痛苦的情况下,还每周给女孩生活费。
要知道她们上学是能够改变他们未来的唯一一根救命稻草,在那个重男轻女的地方,但凡一个抓不稳就会被拉回家结婚干农活,这样大山中的孩子,她们真的有那个闲心去虚度光阴吗?
并且在采访中也知道张校长始终坚持的力量来源于自己对党和国家的信仰,但是电影中但凡张校长坚持不下来,就会回忆起去世的丈夫,就好像张校长的坚持的是因为丈夫的给予的力量。
种种迹象表明,这部影片其实并不真实,并且还歪曲事实,甚至疑似将过错全部归咎于女性身上,扭曲了张桂梅原有的信仰。
而且在电影里面,还有把女老师塑造成恶毒的女反派,而她的男朋友却获得同学的爱戴。
原本大家就对大山中的人有偏见,好不容易有一个正面的材料能够改变大家对高山中女人的偏见,却还是被改成了那样。
为什么还会如此歌颂男性角色呢?为什么张桂梅校长办学困难都会出现亡夫的身影呢?为什么要塑造一个酗酒母亲的形象呢?
古代父权教育根深蒂固
所以影片中会出现这种现象归根结底还是我们受到的父权教育思想根深蒂固。
父权教育最远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末期,直到五四运动女性开始觉醒才跳出这个框架。但是女性的觉醒不代表这个观念就消失了。直到现在中国社会上还会存在一些歧视女性的男性。
在职场上,有一些重要的任务明明你可以胜任,但是呢当竞争对手有男性时,你就没有胜算,在男性的思维里面,女人没有男人厉害,只会拖后腿。这也是残余思想对于我们女性的危害。
在家里面,丈夫下班回到家就可以心安理得的等你做饭给他,把他伺候的舒舒服服,但你也是刚下班回家或者是你一天到晚已经很忙了没有时间休息,丈夫回家还要伺候他,为什么这些事情不是双方来共同协助的呢?
其实说到底还是一个性质,就是父权教育这个痕迹仍然存在。所以我们要跳出这个这个约束,去成长自己。在人生这个路上,我们需要不断修炼,要先学会爱自己。
雨君老师说过一句话:你好了,世界就好了,外界一切的呈现都是来自于你内在投射。
跳出框架,成长成为更好的自己
五四运动带来广大的女同胞的觉醒,那么现在为什么不再继续往前走呢,前人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例子,为什么我们不可以再勇敢的往前探索呢。
我们首先要把心态强大起来,状态好了生命就有活力。在独立的路上要先爱自己再去奉献,你的善良是给对的人。
在成长路上是不断探索的,要敢于探索敢于失败,但是失败过后收拾好心情重新出发,不要一蹶不振,没有人可以打败你,可以打败你的只有你自己。
在这个过程中面临的无数个瞬间,有好的有坏的,但是唯一不变的是我们的初心。
就像张桂梅一样,刚还是办学,大家都不理解,但是直到她的实际行动和所取得的佳绩,明确回答了那些人的疑问。
但是我们不要求我们女性同胞要做到像张校长那样的伟大,只需要活出自我。
就像前不久的线下课里面,很多学员曾经也是那个可以依偎在父母怀抱中无忧无虑的小女孩,但是现在长大了却没有了以前的样子,曾经那个小女孩被她们遗弃在角落里面了。
所以她们才会去修炼女性智慧,寻求出路,寻找那个被丢弃在角落的女孩,最终寻找她们自己的幸福。
讲到最后,我希望我们女性要有自己的立场和原则,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告诫自己要跳出框架,活出不一样的自己。